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正式推出"神农大模型3.0"这一农业领域重大科研成果。该模型以中国神话中掌管农业的神农氏命名,体现了研发团队对农业科技突破的期待,现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介绍,这款垂直型农业大模型突破了传统数据壁垒。在农业科研领域长期存在不同学科数据割裂的现象,而新模型通过整合跨学科数据资源,构建起覆盖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多领域的智能知识体系。模型特别针对农业场景优化算法,能够处理海量专业数据并输出精准解决方案。
在小麦育种研究领域,该模型已展现出独特价值。以中国农大研究团队为例,当需要提升小麦抗热性与抗病性时,模型可自动分析基因编辑的可行路径,推荐最优基因组合方案。这种跨学科智能辅助,使得数字科学、机器人技术、基因编辑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得以高效融合。
针对农业生产一线需求,研发团队开发了病虫害智能诊断功能。农民通过手机端即可上传作物影像,模型能快速识别病虫害种类,同步提供防治建议。当检测到重大疫情风险时,系统会自动建议联系农业管理部门,形成"诊断-处置-上报"的完整闭环。
作为开放型科研平台,神农大模型3.0采用全球共享模式。任何国家的科研机构均可接入使用,模型具备动态升级能力,可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开放架构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农业技术提供了新途径。
孙其信特别指出,该模型区别于通用型人工智能,是专门为农业场景设计的专业系统。其知识库包含全球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数据、气候适应模型和病虫害图谱,在农业教育、科研创新和产业应用三个层面形成完整支撑体系。目前已有多个国际团队开始测试模型在热带农业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