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世界粮食日探访:智能育种“黑科技” 加速一粒种子的“进化”之旅

   时间:2025-10-14 08:04:4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能育种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离子舱、逆境舱、加代舱等新型育种设施正以创新方式重塑传统育种格局。这些集成智能控制的科研装置,通过精准模拟自然环境参数,为作物生长开辟了高效路径。

位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近期成为观察现代农业科技突破的重要窗口。这里搭建的智能育种平台,将传统农业中依赖自然条件的育种周期大幅压缩。以小麦为例,原本需要一年完成的单代繁育,在加代舱内通过精确调控光照、温度、湿度及养分供给,每年可实现4至6代连续繁育。

科研人员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调整作物生长环境。在加代舱内,多层立体种植架上的作物在LED光源模拟的昼夜节律下茁壮成长,营养液循环系统确保每株植物获得精准养分供给。这种全封闭式生长环境不仅避免了病虫害交叉感染,更将空间利用率提升至传统农田的5倍以上。

在水稻种子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进行纯度分析。通过基因测序设备,单粒种子的遗传信息可在24小时内完成解析,准确率达到99.8%。这种"芯片级"检测手段,使育种家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将传统表型选择效率提升30倍。

适逢世界粮食日前夕,该研究院展示的智能育种成果引发关注。今年全球粮食日活动以"携手共享美食多样性,共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而智能育种技术恰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环境模拟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科研团队已成功培育出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等新品种,在试验田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智能育种加速器的控制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球23个育种基地的环境数据。科研人员通过云端平台即可远程调控各个舱体的运行参数,实现跨地域协同育种。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使育种过程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