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达安中心破燃料电池汽车安全难题 研系统起标准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基”

   时间:2025-10-14 08:43: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如何精准测算氢气泄漏速率,成为横亘在汽车产业面前的一道技术难关。如今,这道难题被湖北的科研力量成功攻克,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安全发展筑牢了技术屏障。

氢能因其清洁高效被誉为"终极能源",但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也给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应用带来严峻挑战。此前,国内在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后的安全标准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企业研发缺乏依据,产品市场准入缺乏安全评判标准。其中最核心的技术瓶颈在于:如何在碰撞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持续精准采集氢气瓶内的压力和温度数据,进而计算出氢气的平均泄漏速率。

"氢气就像看不见的隐患,测算泄漏速率本质上是在量化风险。"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法规研究室经理雷斌介绍,这项技术要回答的不仅是"是否泄漏",更要精准判断泄漏速度、危险程度以及人员逃生的时间窗口。由于氢气密度极小,无法在气瓶内部布置传感器,这一技术难题曾让国内外多家机构望而却步。

面对行业困境,达安中心于2019年组建专项技术团队,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技术交流、验证试验和数据比对。经过持续攻关,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燃料电池汽车碰撞远程数据采集与自动计算系统,实现了对氢气泄漏速率的精准测算。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为后续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制定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无声的坚守与奉献。每次碰撞试验前,操作人员需将气瓶加压至35兆帕至70兆帕,相当于承受海底3500米至7000米的压强。加注过程短则12小时,长则16小时,操作人员必须穿着全套消防服、佩戴防爆头盔,在封闭护栏内完成精确加注。"这个过程既危险又煎熬,但团队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每次试验。"雷斌回忆道。

目前,达安中心已累计完成20余次燃料电池整车及部件的认证试验,成功实现国内首次70兆帕携氦碰撞、首次35兆帕带氢碰撞。由其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在覆盖范围、技术先进性和试验可操作性方面均领先国际标准,有效满足了行业技术发展与安全管理的双重需求。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负责人表示,达安中心的突破性成果践行了标准赋能产业发展的使命,为湖北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这项标准的实施,将确保所有上路的燃料电池汽车在碰撞事故后,氢气泄漏始终处于可控、可预测状态,真正让移动的"能源库"安全驰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