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轻触式”建造:在高原群山间绘就光伏与生态和谐共生新画卷

   时间:2025-10-16 16:49:0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四川凉山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一片占地199公顷的光伏电站与群山相映成趣。这里是立洲水电站水光互补项目的核心区域,数万块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色光泽,构成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与传统能源开发不同,这座100兆瓦光伏电站的建设者们以“轻触自然”的理念,在生态红线区域内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

高海拔地区的光伏建设面临多重挑战:陡峭的山地坡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使得传统“开山劈石”的重型施工模式难以施展。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研发的“高海拔复杂山地光伏绿色建造技术”,通过“建造轻量化、运输轻量化、安装轻量化”三大创新,成功破解了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的矛盾。

在建造环节,项目团队采用北斗卫星定位与无人机测绘技术,精确规划每个光伏支架的点位。微型桩基础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将施工对山体的扰动降至最低。据项目总工程师孙涛介绍,这种“精准点穴”式的建造方式,使现场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了70%以上,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风险。

运输系统的革新同样关键。施工便道依托原有地形蜿蜒铺设,无人机成为物资运输的新主力。这种“空中走廊”与地面车辆配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建设效率,又将重型机械对草甸的碾压面积控制在最小范围。在安装阶段,模块化预装变电站技术大显身手——整个变电站设备在工厂完成集成调试后,整体运输至现场吊装,仅需接通外部线路即可投入运行。

这种“轻装上阵”的建设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高原草甸上,光伏组件间不时可见成群的牦牛悠闲觅食,构成一幅独特的“牧光互补”画面。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建设区域的水土保持指标优于预期,原生植被覆盖率保持稳定,验证了绿色建造技术的可行性。

目前,这项创新技术已在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多个山地光伏项目中得到应用。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建设方案,生态敏感地区的清洁能源开发实现了从“破坏式”到“共生式”的转变。孙涛表示,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轻触自然”的建造模式将为更多高海拔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范本。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这种兼顾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建设理念正获得广泛认可。当光伏板阵列与高原生态和谐共存,当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向城市,这场发生在高山之巅的绿色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开发的时代内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