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捕捉万亿分之一秒的奇迹:超级X光助力“拍摄”原子级动态瞬间

   时间:2025-10-17 03:39:0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类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领域,分子与原子正上演着比任何好莱坞大片更震撼的“动作戏”。分子如同身怀绝技的特工,在万亿分之一秒内完成精准变形与重组;病毒蛋白外壳像特制钥匙般突然变形,突破细胞防御;植物叶片中的光合系统更是在飞秒量级下拆解水分子,释放出维持地球生命的氧气。这些转瞬即逝的动态过程,如今正通过一项革命性技术被定格为“分子电影”。

传统观测手段在此领域遭遇双重困境。要捕捉原子级动态,需0.1纳米级分辨率,这要求使用波长极短的X光。同步辐射技术虽能提供足够亮度的X光,但其皮秒级脉冲时长远超原子反应速度,导致画面模糊。更棘手的是,X光的高能量会破坏生物样品,而传统成像又需长时间累积光子,往往在形成清晰图像前,样品已被摧毁。这看似无解的矛盾,迫使科学家寻找全新解决方案。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的出现打破了僵局。这种装置通过接近光速的电子束在周期性磁场中振荡辐射,经自放大自发辐射机制产生超亮、超短脉冲的X射线。其核心流程包含三步:电子束在直线加速器中被加速至接近光速;高速电子进入由N、S极交替排列的磁铁组成的波荡器,在磁场作用下横向振荡并辐射X射线;辐射出的X射线与前方电子相互作用,形成共振并同步放大,最终产生飞秒甚至阿秒量级的超高亮度X射线激光束。这种特性使样品在被彻底摧毁前完成成像,同时满足原子级分辨率与飞秒级快门时间的需求。

拍摄“分子电影”的关键技术是泵浦-探测法。该方法类似电影拍摄流程:先用超短激光脉冲(如红外光)激发样品启动反应,相当于发出“action”指令;随后在精确延时后发射XFEL脉冲,通过成像、衍射或光谱分析捕捉样品状态。通过改变延时并重复实验,科学家能将不同时刻的静态图像串联成动态过程。这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两大领域:在光合作用研究中,首次捕捉到光系统II中水分子裂变生成氧气的关键中间态结构;在病毒学领域,解密了病毒蛋白在酸性环境下构象变化的完整路径,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关键依据。

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来自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这台全球在建的少数硬X射线装置之一,拥有3.1公里长的8GeV连续波超导直线加速器,每秒可产生百万次脉冲,覆盖0.2GeV至15GeV的宽能谱范围。截至2025年7月,其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注入器实现100MeV能量输出且束流性能达标,超导直线加速器的18套低温模组中14套全面达标,波荡器部分已生产30套26mm周期平面波荡器,其中4套完成隧道安装。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多种核心部件实现自主研制。

SHINE的配套系统同样达到世界领先水平。4套大型低温系统(含3台4kW@2K制冷机)为超导腔提供近绝对零度环境,首台制冷机已支持注入器运行。时间同步技术采用欧洲核子中心开发的“白兔”系统,精度达飞秒级。根据工程进展报告,该装置预计2026年实现软X射线首次出光,2027年完成硬X射线出光及整体验收。尽管面临低温模块量产合格率等挑战,项目团队正全力冲刺首束光目标。当这台亚洲最亮的X射线光源启用时,人类将获得观测自然最深层奥秘的终极工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