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学家“胶水”技术赋能:固态电池实现自修复与续航双重飞跃

   时间:2025-10-17 04:33:4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当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后仍能保持95%以上的容量,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场景中的设想,如今正被中国科研团队变为现实。中科院物理所、金属所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的固态电池自修复技术,通过一瓶看似普通的"特殊胶水",开启了新能源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碘离子——一种被科研人员称为"电池交通警察"的特殊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这些带电粒子会主动向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迁移,精准定位材料表面的微观缺陷。实验数据显示,碘离子能引导锂离子填补0.1-10微米级的微孔,使界面接触电阻降低超过90%,有效解决了固态电池长期存在的界面阻抗难题。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新型固态电池展现出惊人的自愈能力。在充放电过程中,当电极材料因膨胀收缩产生裂缝时,碘离子会立即启动修复程序:首先通过实时监测发现缺陷位置,随后引导锂离子定向迁移填补空隙,最终在表面形成动态平衡的保护层。这种自主修复机制类似人体血小板的工作原理,整个过程无需外部干预即可完成。

在极端测试条件下,这种自修复特性展现出显著优势。经过2万次弯曲测试后,电池容量仍能保持在初始值的95%以上;在针刺实验和120℃高温环境中,电池系统保持稳定运行。某车企测试工程师形象地描述:"这项技术相当于给电池装上了'免死金牌',特别是在快充场景下,界面劣化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研发团队构建了完整的性能提升体系。金属所设计的柔性骨架结构增强了电池的机械稳定性,清华大学的氟化技术则优化了电解质界面特性。三重技术叠加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86%,100公斤重的电池组可支持车辆行驶超过1000公里。更关键的是,电池使用寿命延长至传统产品的3倍以上,大幅降低了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更为整个交通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当充电桩不再需要频繁更换电池,当电动汽车真正实现"充一次电跑遍全国",绿色出行的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科研人员用最朴素的灵感——模仿自然界的自愈机制,创造了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方案,这或许正是科技创新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