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物理学巨匠,用一生书写了连接东西方科学的传奇篇章。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20世纪40年代赴美深造并长期执教。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石,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初期,杨振宁便成为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自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以来,他数十次往返大洋两岸,亲眼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1974年,他与邓稼先、黄昆等科学家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科学界团结奋进的珍贵见证。
家庭情感始终贯穿杨振宁的科研生涯。1977年,他陪同年迈的母亲罗孟华和妹妹杨振玉游览北京的场景,被镜头定格为温馨的家庭记忆。同年,他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指导研究的画面,则展现了科学家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深切关怀。
学术交流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从1978年与北京科研工作者的深度对话,到1986年在科学会堂为全国物理研究生授课;从1992年南开大学演讲时专注整理幻灯片的身影,到1999年为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作主题报告,他始终以开放姿态推动中外科学对话。
2003年,杨振宁选择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执教。他不仅亲自培养青年人才,更通过"全额奖学金"计划吸引海外学子归国。2013年北京大学"科学与文学对话"活动上,他以跨学科视角探讨科学真谛;201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演讲中,他系统回顾了自身科研历程。
西南联大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延续。2017年北大举行的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会上,85岁高龄的杨振宁与99岁校友吴大昌的握手,让在场者动容。这对跨越世纪的学术挚友,用行动诠释着"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
2021年,杨振宁将毕生积累的2000余件学术资料无偿捐赠清华。这批涵盖手稿、书信、影像的珍贵文献,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的专室中向公众开放。捐赠仪式上,他动情地说:"这些资料应该回到它们诞生的土地。"
从合肥到普林斯顿,从斯德哥尔摩到清华园,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勾勒出完美的圆弧。正如他晚年所言:"年轻时向外探索世界,年老后向内寻找归宿。"这位科学巨匠的谢幕,标志着中国科学界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其精神遗产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