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入华四十春秋共成长,日产携新策新篇启程,续写与中国市场共生传奇

   时间:2025-10-18 20:53:3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四十载,伴NI行”的旋律奏响,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汽车产业共生画卷徐徐铺展。自1985年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以来,这家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共建者”的蜕变,用四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融合技术、产业与情感的史诗。

1985年,日产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时仅有3名员工,业务局限于整车进口与市场调研。四十年后,这里已形成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拥有450家供应商、55家本土零部件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升级。2003年,日产与东风汽车组建合资公司,成为当时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层次最深的合作项目之一。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锋用“资本合资、战略合心、行动合力”概括了双方的合作深度。

在乘用车领域,东风日产持续领跑市场;商用车板块则由1993年成立的郑州日产扛起大旗。32年来,郑州日产始终承担着技术引入与本土化适配的使命。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出口额较初期增长45倍,实现了从“进口依赖”到“全球供应”的逆转。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感慨:“四十年前,我们带着技术来到中国;四十年后,中国的供应链实力和研发能力已能反哺全球。”

四十年间,日产的车型矩阵成为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活化石”。1973年进入中国的公爵轿车,以木纹装饰、丝绒座椅等配置,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好车”的集体记忆。2004年国产的天籁,凭借标志性的人体工程学座椅,累计销量突破150万台,相当于每200个中国车主中就有一位天籁用户。帕拉丁在2003年达喀尔拉力赛中成为首个完赛的中国品牌车队,点燃了国人的探险热情;而“东瀛战神”GT-R则以极致性能,成为几代车迷的“梦想之车”。

市场数据印证了日产的成长轨迹。2003年与东风合作初期,年销量不足10万台;到2017年,年销量已突破150万台。即便在行业转型期,2025年9月日产汽车中国区销量仍达61552辆,其中东风日产销量57161辆,环比增长4.6%,纯电轿车N7累计交付超3万辆。

技术层面,日产早期将CVT变速箱、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了本土汽车技术的升级。如今,本土化创新已成为日产的核心竞争力。两年前启动的“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下,中国团队获得产品定义、价格策略等自主权,通过Glocal模式将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24个月。马智欣强调:“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全球领先,只有让中国团队掌握‘话语权’,才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在人才培养与公益领域,日产同样成果丰硕。通过2013年启动的“日产筑梦课堂”公益项目,日产走进170多所小学,让超过20万青少年接触汽车科技知识。部分从该项目走出的年轻人,如今已参与到新款车型的研发中,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闭环。

面对汽车产业电驱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日产明确了“电驱化+燃油智能化”双线策略。在40周年品牌之夜上发布的两款新车,正是这一策略的重磅落地。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搭载21.1kWh大电池,CLTC工况纯电续航超150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4.2L。天籁・鸿蒙座舱版作为全球首个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联合华为打造HarmonySpace5系统,搭配HUAWEISOUND音响,重塑了燃油车的智能标杆。

商用车领域,郑州日产FrontierPro“双子星”全球首秀。作为日产首款在华设计、生产并出口的皮卡,由中日团队耗时5年打造,融合“星核”平台与AHT电混科技,计划2026年起出口50余国,郑州日产承担80%生产任务,预计年出口6万辆,占日产全球皮卡出口的30%。

在新能源领域,日产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车,涵盖插电混动、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其中,2026年将国产长续航版Ariya,续航超700公里。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直言:“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中国是关键引擎。日产的‘Re:Nissan’计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智能化布局同样加速推进。与Momenta合作的自动驾驶方案已完成14万公里路测,计划2026年搭载于高端车型;与华为、科大讯飞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天籁鸿蒙座舱的交互逻辑已被纳入日产全球标准,将用于2026年北美版车型。马智欣补充道:“我们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是简单嫁接,而是深度共创。比如鸿蒙座舱,我们针对日产车主的使用习惯做了200多项优化。”

在绿色发展领域,日产已率先行动。襄阳“零碳工厂”采用光伏发电,覆盖30%的生产用电。电池回收中心单套系统处理的电池能量,可满足50户家庭的日常需求,构建起“生产-使用-回收”的循环经济模式。伊凡・埃斯皮诺萨总结:“四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未来我们会继续以中国为核心,将更多资源、技术投入这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