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我国气象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完成从传统L波段向北斗探空的全面转型。这一跨越标志着我国高空气象观测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北斗探空系统凭借超过99%的数据精度,正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
我国已构建起覆盖陆地、海洋、空中及太空的立体化气象观测网络。在高空气象观测环节,通过释放搭载先进传感器的探空气球,可精准采集不同高度层的温度、湿度、气压及风场数据。此次升级的北斗探空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气象探测装备,能够持续稳定获取从地面至30公里高度的大气垂直剖面信息,其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观测精度较传统系统提升30%以上。
该系统的技术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北斗三号卫星导航技术,定位精度达厘米级;二是搭载智能温控传感器,可在-80℃至+60℃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三是创新应用自适应数据压缩算法,使单次探测数据量减少40%的同时保持信息完整性。这些突破使我国成为继欧美之后第三个掌握高精度气象探空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国际气象合作领域,我国建设的北斗探空观测站网已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全国布局的131个探空站中,88个参与全球气象数据共享计划,占世界气象组织注册站点的12%。这些站点每日向全球数值预报系统传输的观测资料占比达11%,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等机构提供了关键的中国区域大气数据,显著提升了全球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据技术团队介绍,北斗探空系统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从气球充气、仪器校准到数据传输,整个过程仅需12分钟。系统配备的太阳能供电装置可使探空仪在夜间持续工作,配合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确保在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的数据回传率超过98%。这些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极端天气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