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于103岁高龄辞世,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家与上海有着深厚渊源。从父亲杨武之的学术足迹到个人科研生涯的关键节点,上海这座城市始终是他人生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坐标。
杨武之作为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晚年执教于复旦大学期间与儿子保持密切联系。1957年、1960年、1964年三次日内瓦团聚,不仅维系了父子情深,更直接促成杨振宁1971年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海外知名学者。在复旦大学,杨振宁与谷超豪团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他们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物理学快报》专辑,并特别附上中文摘要。
1971年的上海大厦之夜,成为杨振宁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临别宴会上收到邓稼先的亲笔信,明确告知中国核武器研发"无一外国人参与",这封改写"千里共婵娟"为"千里共同途"的书信,让这位物理学家在洗手间里久久不能自已。两年后,他促成复旦大学成立专项研究小组,推动中国规范场理论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对青年学子的关怀贯穿杨振宁的上海情缘。1985年得知学生茅嘉凌因发明"穿绳器"退学,他联合香港企业家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首站即选上海。次年专程返沪为获奖者颁奖时,他强调"要给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更多成长空间"。1995年在上海交大,他以西南联大时期不查字典读完两本英文小说的经历,勉励青年重视语言能力。
学术交流方面,杨振宁始终关注中国科技发展。1965年上海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后,他两度致信中科院提名诺贝尔奖。1980年在上海市科协活动中,他警示过度强调粒子物理可能影响化学人才培育;2001年国际会议中心演讲中,他准确预测芯片技术、生物医药将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引擎。这些前瞻性观点,与其2003年回归清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的抉择形成呼应。
上海科学会堂见证着杨振宁的多个重要时刻。1988年他的画像与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巨匠并列悬挂,配文"年轻人在科学进程中要有冲刺力";1992年70岁生日庆典上,他以"但得夕阳无限好"自勉,程十发特别创作的画作成为背景。2019年"爱因斯坦异想世界"特展期间,作为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在世学者,他向观众讲述与物理巨擘的交往轶事。
从数学教育到基础研究,从青年培养到科技预测,杨振宁在上海留下的不仅是学术印记,更树立起科学精神的丰碑。这座城市见证着他从海外游子到科学引路人的身份转变,也记录着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