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年磨剑终成器:“非著名”易航智能的智驾突围与务实坚守

   时间:2025-10-19 01:15: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全球智能驾驶产业从资本狂欢走向理性深耕,那些曾在PPT上描绘蓝图的企业逐渐淡出视野,而真正穿越周期的玩家,正以另一种姿态书写行业新章。易航智能,这家自嘲为“非著名”的科技公司,用十年时间在量产一线打磨出独特的生存哲学——不追逐虚名,只专注为客户创造可落地的价值。

2015年的智能驾驶融资潮中,没有名校光环的易航团队遭遇了冷遇。当同行仅凭车道线直线检测就能轻松融资千万时,他们带着完成弯道检测的完整方案却无人问津。转机出现在明势资本的“极限考题”:若能实现长春到北京的自动驾驶实测,便给予投资。四个月后,这支“蛮干”的团队将一辆马自达6从感知系统到执行机构全栈改造,完成了近千公里的往返测试。这场生死考验不仅解决了资金危机,更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文化刻入企业基因。

与理想汽车的合作成为易航技术跃迁的关键节点。作为理想ONE的初始软件供应商,团队在合作中深刻体会到“黑盒”方案的局限——Mobileye的感知模块即便微调就能解决问题,却因封闭性导致优化受阻。这种切肤之痛促使双方走向全栈能力共建,易航借此完成了从单一供应商到系统定义者的蜕变。随后与雷诺的国际化合作,则用一场“黑裙子障碍物”测试证明了技术实力:当法国工程师用黑衣包裹假人模拟全黑环境时,系统精准识别并在1.5米处刹停,最终赢得ENCAP五星认证的出口订单。

行业演进的三阶段论在易航身上得到完整映射。1.0时代,Mobileye式的黑盒方案让车企沦为集成商,产品同质化严重;2.0时代,车企盲目投入全栈自研却陷入效率陷阱,某车企高管曾无奈表示“内部孵化的公司效率比车企还低”。而今3.0时代的“全栈可控”模式,正需要易航这类既能提供成熟技术,又允许车企深度参与的合作伙伴。这种平衡在易航与上汽大通的MPV高速NOA项目中得到验证——面对内部更知名的竞争对手,易航凭借对量产流程的深刻理解率先突围,每天开到后半夜的“夜总会”会议,最终换来国内首个MPV车型NOA量产。

易航的“非著名”哲学背后,是四大核心支柱的支撑:横跨轿车、SUV、MPV的量产经验覆盖国内外市场;技术栈从规控算法延伸至全栈自研,率先在16TOPS芯片上实现BEV无图方案;与地平线结成的战略联盟形成“芯片+算法”的生态合力,双方共享标注数据加速迭代;获得北汽产投战略投资的产业背书,让技术落地与客户需求深度咬合。这种务实基因使其方案成本持续下探,基于地平线J6E/M芯片的中阶辅助驾驶系统已将软硬件成本压缩至5000元以下,并获得某自主品牌多平台车型定点。

当行业从炫技转向价值创造,易航与车企的新型关系正在重构产业格局。其提出的“联合开发”三代模式,既让主机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掌控权,又为自身赢得数据回流与深度合作机会。这种模式在北汽BJ40的量产项目中得到验证,未来更有望拓展至极狐等品牌。正如创始人陈禹行所言:“我们不需要用知名度证明自己,客户的车轮每滚动一公里,都是对技术价值的最好注解。”

在智能驾驶的深水区,这家曾经的“非著名”公司正以独特的生存智慧,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中那个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当喧嚣散尽,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