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五十载代码筑梦,复旦计算机人以创新为笔绘就智算新蓝图

   时间:2025-10-19 11:58:4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金秋时节,复旦大学校园内洋溢着喜庆氛围。计算机学科建系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相辉堂隆重举行,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数百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这场盛会不仅是对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创新征程的展望。

追溯至1956年,复旦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启了计算科学探索之路。当年研制成功的"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作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的电子模拟计算机,在简陋条件下实现了技术突破。这台重达数吨的机器,用数千个电子管搭建起计算桥梁,为中国计算科学播下了第一粒火种。

此后二十年间,创新脚步从未停歇。1964年成功研制国内首批数字电子计算机"602型",1971年完成我国首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algol-60编译器"。这些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源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白纸作画"条件下的执着追求。1975年计算机科学系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院系之一。

改革开放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1979年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时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著名论断,1986年博士点设立,1995年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每个重要节点都见证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何永保、施伯乐等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在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

新世纪以来,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2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2008年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组建,2017年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获批,2023年密码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相继成立。2025年整合十余家单位组建的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在科研创新领域,复旦计算机人交出亮眼答卷。近五年累计获得近50项科技奖项,在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700余篇,获7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与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的21个联合实验室,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智能计算平台cfff2.0、机载晶圆智算系统、moss大语言模型等标志性成果,彰显着"复旦智慧"的硬核实力。

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升级。现设六个本科专业中,四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0余名教职工组成的师资队伍,包含三位院士和36位国家级人才。创新实施的"立交桥"式培养路径,推出计算机拔尖班、人工智能班等本博融通项目,以及"x+ai"双学士学位等特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大二即可进入院士团队参与前沿研究。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金融风控体系入选国家金融信息化十件大事,伏羲气象大模型实现15天逐小时预报,这些成果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学院构建的科研矩阵包含十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承担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

在庆祝大会上,"菁领人才"培养基金的启动和计算机"101计划"上海工作组的成立,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先进金融图技术研究中心、数智港航实验室等新机构的揭牌,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举措将助力学院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

半个世纪以来,两万余名校友从这里走向世界,在学术界、产业界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编织起覆盖全球的"复旦计算人"网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代复旦计算机人正以突破技术瓶颈的锐气,深耕科研沃土的定力,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