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实现全国充电设施数量翻番的目标,通过优化布局与提升性能,为电动汽车用户消除“里程焦虑”。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公共充电网络覆盖不均衡、高峰期充电难等现实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充电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806.3万个,平均每5辆电动汽车配备2个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覆盖超6万个,跨省出行充电便利性大幅提升。然而,城乡、区域间充电设施分布差异明显,部分乡镇和农村地区仍存在“充电空白”,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充电现象突出。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数量倍增”与“质量提升”双重目标。数量方面,到2027年底,全国充电设施将增至2800万个,公共充电容量超3亿千瓦,可满足80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需求。布局上,新建居住区需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实现农村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用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回家即充”“返乡无忧”的便利。
针对充电效率痛点,方案强调“大功率”设施建设。未来三年,全国城市将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单枪功率250千瓦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建4万个“超快结合”充电枪,功率不低于60千瓦。国家能源局负责人指出,当前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难以满足节假日等高峰期快速补能需求。大功率设施的普及将显著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充电慢”问题,还能适应不同场景需求。例如,城市热点区域可部署高功率充电桩满足短时补能,长途出行则通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快结合”设施实现快速续航,形成差异化服务网络。
充电设施的升级不仅服务于出行,更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通过车网互动(V2G)技术,电动汽车可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助力“削峰填谷”。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新增双向充放电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这意味着,数百万辆电动汽车将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增强电网调峰能力。
据测算,行动方案的实施将带动充电设备制造与建设投资超2000亿元,形成覆盖城乡、智慧互联的能源网络。从城市小区到乡村道路,从高速公路到偏远乡镇,充电桩正从单一的电力出口转变为能量双向流动的“神经末梢”,既为绿色出行提供保障,也为产业创新注入活力。这一变革不仅关乎民生便利,更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汽车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