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备份与存储服务企业Backblaze近日发布研究报告,通过对十余年硬盘运行数据的追踪分析,证实现代机械硬盘(HDD)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该结论基于对全球多个数据中心超31万块硬盘的长期监测,涵盖希捷、西部数据、东芝等主流品牌,容量范围从4TB至24TB不等。
研究团队将2025年监测数据与2013年、2021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硬盘故障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最新数据显示,硬盘故障率峰值出现在使用约10年零3个月时,仅为4.25%,而2013年峰值高达13.73%(出现在3年零3个月),2021年峰值则为14.24%(出现在7年零9个月)。这意味着当前硬盘在生命周期末期才显现明显故障风险,且峰值故障率较此前观测值下降约三分之二。
报告特别指出,传统工程理论中的"浴盆曲线"模型未能完全解释现代硬盘的故障特征。该理论认为电子设备故障率呈U型分布,初期因制造缺陷导致故障率高,中期进入稳定期,末期因老化再次升高。但实际监测显示,2021年及2025年样本中,硬盘在大部分生命周期内保持稳定低故障率,仅在接近寿命终点时出现显著激增,形成"右偏态"分布曲线。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这种变化得益于制造工艺的持续改进。当前硬盘平均使用年限达8.7年(2021年样本为6.7年),最大容量提升至24TB(2021年为16TB)。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环境对硬盘的考验远超普通消费场景——设备需保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承受更高强度的读写操作和温度压力。
对于消费者市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报告强调,现代机械硬盘的耐用性已大幅提升,用户在选购存储设备时可获得更可靠保障。特别是在面对价格更高的固态硬盘(SSD)时,机械硬盘凭借其性价比优势仍值得考虑。研究负责人建议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权衡性能与成本,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
尽管观测结果与传统理论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并未完全否定"浴盆曲线"的价值。他们指出,该模型基于设备同质化、运行环境恒定等理想假设,而现实中的工作负载强度、固件更新频率、运维策略等变量都会影响故障率。因此建议将经典理论作为参考框架,结合具体使用场景进行综合评估。
数据显示,2025年样本中硬盘平均使用年限跨度达3.7个月至103.9个月,工作强度和运行时长均创历史新高。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趋势反映出硬盘制造技术的成熟度,预计未来几年故障峰值将继续向后推移,硬盘的整体可靠性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