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行业历经十年起伏后,易航智能凭借“联合开发、共生合作”的差异化模式,在行业洗牌中找到了独特的生存路径。这家曾与理想、雷诺、上汽等车企深度合作的技术企业,正以务实的技术路线和灵活的商业模式,成为第三方智驾供应商中的“非典型样本”。
易航智能的转型始于与理想汽车的合作。当时,团队发现Mobileye的“黑盒”方案限制了功能迭代,于是毅然转向全栈自研。这一决策为其赢得了雷诺和上汽两大标杆客户的青睐:与雷诺合作的AEB系统突破了国内企业普遍回避的转弯场景,最终通过ENCAP五星认证;与上汽的竞争则展现了其量产能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对量产流程的精准把控,击败了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
“很多企业倒下,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强,而是无法将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易航智能创始人陈禹行指出,行业低谷期暴露了技术落地能力的关键性。2024年,禾多科技资金链断裂、纵目科技上市受阻、毫末智行上市计划搁浅,这些曾头顶光环的企业,均因技术或量产短板陷入困境。而易航通过“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量产一代”的三阶段模式,构建了与车企的深度绑定:预研阶段由智驾公司主导技术探索,开发阶段与车企联合定义功能,量产阶段则由车企主导、智驾公司兜底。
这种模式精准切中了车企对“独特性”的需求。陈禹行透露,头部供应商的“标准化方案”已难以满足车企差异化竞争的诉求,而易航通过联合开发,帮助车企梳理专属功能并针对性开发。例如,其下一代端到端城市NOA方案,便是在与车企共同定义需求后推出的产品。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易航始终秉持“先落地再发声”的原则。陈禹行直言,公司不会像部分企业那样“先宣传后开发”,而是确保产品能解决用户痛点后再推向市场。这种务实风格体现在其技术迭代中:去年完成了BEV算法和新一代规控框架的升级,使技术始终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面对行业“大逃杀”的残酷现实,陈禹行认为,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将集中在具备全局能力、技术领先性、联合开发模式和长期技术领导力的企业。他特别强调,车企需要供应商不仅能提供当下可量产的技术,更要具备引领下一阶段技术迭代的能力。“每个技术节点都会淘汰一批企业,车企需要的是能陪伴其长期成长的伙伴。”
目前,易航已与多家新车企客户推进联合开发项目。陈禹行透露,行业对智能驾驶的价值认知正回归理性:从早期的高估到自研潮中的低估,再到如今的务实合作,车企与供应商的关系正走向更稳定的共生状态。这种趋势下,易航的差异化模式或将成为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突围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