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突破:中国稀土工业领跑世界,技术独步全球

   时间:2025-10-21 07:41:2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稀土,这一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在隐形战机、超导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提炼与加工技术门槛极高,全球范围内能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之所以能在这场资源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离不开科学家徐光宪的突破性贡献——他开创的串级萃取理论,不仅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更让这项技术成为美国等国家难以复制的“中国密码”。

1972年,面对国家对高纯度稀土的迫切需求,徐光宪带领团队向技术高峰发起冲锋。传统分离方法效率低、成本高,而他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通过精准控制萃取剂与溶液的流动路径,实现了稀土元素的高效分离。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国际纪录,更让中国从稀土进口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如今,这项技术仍是中国稀土工业的核心优势,支撑着从航空航天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升级。

在徐光宪的传奇人生中,科学探索与人格魅力交相辉映。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稀土世界的摘星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他从浙江上虞农家子弟到“中国稀土之父”的成长轨迹。书中不仅记录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更聚焦于他回国后扎根实验室的日夜: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萃取装置,如何在无数次失败中调整参数,最终让“中国方案”惊艳世界。书中还穿插了他与夫人高小霞的伉俪情深,以及对学生“做学问要先做人”的谆谆教诲。

另一部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清如水:徐光宪传》,则以更宏大的视角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前七章通过档案与访谈,还原了徐光宪在战火中坚持求学、在海外拒绝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在科研黄金期转向“冷门”稀土研究的抉择。后半部分则深入剖析他的治学理念——从“理论必须服务于生产”的实用主义,到“数据说话、拒绝浮夸”的严谨态度,再到晚年设立奖学金、推动科普的赤子之心。书中特别提到,他常将科研奖金捐出,却对实验室的一台老式计算器珍视有加,因为那是他“思考的伙伴”。

两部传记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细节:徐光宪晚年仍坚持每天到实验室,戴着老花镜核对数据。当被问及“为何不享清福”时,他笑称:“稀土分离就像解谜题,每突破一步都像摘到星星。”这种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或许正是中国稀土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精神密码。如今,他的理论仍在全球数十家实验室被验证,而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未知领域继续攀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