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Wi-Fi 7时代来临,BAW滤波器如何助力无线连接体验升级?

   时间:2025-10-22 13:28: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Wi-Fi 7(IEEE 802.11be)技术标准在2024年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这一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凭借其高吞吐量、低延迟和高速率的显著优势,正迅速成为重构无线连接边界的核心力量。无论是家庭场景中的8K超高清视频、云游戏,还是企业级智能工厂、远程医疗,乃至工业4.0和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Wi-Fi 7都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数字通道”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直指万亿级市场空间。

作为新一代无线标准,Wi-Fi 7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支持带宽扩展至320MHz,吞吐量实现翻倍增长;通过引入多链路聚合(MLO)和4K-QAM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突破30Gbps,延迟低至1ms。这些特性使其能够解决前代Wi-Fi在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密度场景下的瓶颈问题,为无线连接体验的升级和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市场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Wi-Fi 7的普及。联网型设备、智能家电和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加,以及元宇宙、8K视频、云游戏等应用对高速连接的需求,促使家庭路由器和VR设备对Wi-Fi 7的支持成为刚需。同时,智能工厂、工业4.0、网联汽车和智能零售等创新场景也对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24年1月Wi-Fi联盟发布Wi-Fi CERTIFIED 7认证标准以来,全球商用进程持续加速。目前,高端旗舰手机、主流AI PC和部分智能汽车已将Wi-Fi 7作为硬件标配。

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全球Wi-Fi芯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2%,其中Wi-Fi 6/6E/7设备占比达43%,Wi-Fi 7被视为增长核心动力。Wi-Fi联盟和IDC预计,到2028年,Wi-Fi 7设备出货量将达21亿台,超越Wi-Fi 6成为市场主流,市场规模有望达1200亿美元。

Wi-Fi 7的多链路聚合(MLO)技术是其关键创新之一。该技术允许设备同时通过2.4 GHz、5GHz和6 GHz频段进行联机和数据传输,使Wi-Fi迈入“三频时代”。这一变革不仅缓解了频谱拥挤问题,还提升了传输吞吐量和网络容量。然而,三频同时工作也带来了频段间信号干扰的挑战,可能导致通信效率下降、信息出错或中断。因此,滤波器作为“频段守门人”的重要性在Wi-Fi 7设备中愈发凸显。

传统介质滤波器在Wi-Fi 5/6时代曾是主流,但在Wi-Fi 7的5-7GHz高频段下,其尺寸较大(多为几毫米级别)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难以满足终端设备“轻薄化、集成化”的设计需求。其在高频段的插损控制和带外抑制能力也无法匹配MLO技术的干扰抑制需求。相比之下,BAW(体声波)滤波器凭借低插损、陡裙边、高抑制和小尺寸等特性,成为三频Wi-Fi终端产品的理想选择。

高性能BAW滤波器技术长期被高通、博通、Skyworks和Qorvo等海外厂商垄断。然而,近年来国内射频企业通过自研创新,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元通信(EPICMEMS)是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自2018年起,该公司从材料研发和工艺平台搭建入手,逐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开元通信的体声波产品“SiliBAW矽力豹”系列采用国内顶尖8吋专业代工厂制造,已累计交付超过12亿颗,并在三星、传音、小米、OPPO和vivo等品牌客户处实现大规模量产,成为国内消费类电子市场BAW滤波器出货量最大的供应商。其“SiliBAW Pro”产品在插损、功率容量和高频特性上持续优化,插入损耗较上一代降低近1dB,功率容量提升至2瓦以上,并实现了Sub 6G 1.2GHz超大带宽低插损高抑制滤波器的量产。

目前,开元通信正积极布局高频、大带宽、高功率诉求的Wi-Fi 7高性能滤波器,性能接近或优于国际厂商。其产品不仅针对国内Wi-Fi 7路由器频段需求实现了精准频段划分与干扰抑制,还通过海外6GHz频段应用认证,为国产设备出海提供关键元器件支持。

在小米今年9月发布的首款支持Wi-Fi 7三频万兆无线/有线旗舰路由器BE10000 Pro中,采用了开元通信的BAW滤波器解决方案。相关产品还在锐捷网络、通则康威等客户处量产,满足消费级、企业级和工业级等不同场景对性能、功耗、散热和设计规范的需求。

开元通信BAW滤波器的成功导入和量产,不仅验证了其产品的可靠性,也标志着国产滤波器在Wi-Fi 7领域的商用进程加速,成为推动Wi-Fi 7终端普及的重要力量。随着手机端高功率双工器、6G通信等更高功率更高频率需求的演进,BAW技术在通信领域的核心地位将愈发凸显,成为支撑万亿市场空间的基石底座。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