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迎来重要里程碑——第3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企业自身的生产纪录,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发关注。从首台量产车交付到突破30万辆大关,小米仅用时14个月,展现出强劲的产能爬坡能力。当前企业正全力冲刺年度35万辆交付目标,距离完成仅剩5万辆差距。
市场表现方面,两大主力车型形成协同效应。SU7系列持续领跑交付量,其中SU7 Ultra车型自二季度上市以来贡献显著增量,9月单月交付达40023台创历史新高。另一款战略车型YU7系列表现同样亮眼,该车型于2025年6月上市后18小时内即斩获24万台订单,成为中高端SUV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数据显示,YU7系列累计交付量已突破4万台,成功跻身主流市场行列。
产能提升背后是持续优化的生产体系。企业年初制定的28万辆年度目标,因市场需求超预期而于3月上调至35万辆。此次第30万辆下线,标志着原定目标已提前完成。生产端通过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实现单日产能稳步提升,为后续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销售网络建设同步加速。截至9月底,全国服务网点达209家,覆盖125个城市。10月计划新增22家门店,首次进入郴州、达州等6座新城市。这种"中心城市+下沉市场"的布局策略,既提升品牌曝光度,又增强用户购车便利性。据内部人士透露,新增门店将配备更完善的试驾体验和售后服务体系。
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步伐。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企业宣布将于2027年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创始人雷军在年度演讲中特别提及,YU7车型的成功为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欧洲市场的准入认证和渠道规划,预计首批出口车型将针对当地需求进行适应性改进。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优势叠加:智能手机业务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为汽车生产提供成本优势;互联网基因赋予的智能化研发能力,使产品在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保持竞争力;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则重构了传统汽车销售体系。但快速扩张也带来新挑战,供应链稳定性、产品质量管控、售后服务响应等环节需要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