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编号为K2-18b的系外行星正引发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颗行星最早于2015年被发现,它围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每33天完成一次公转。红矮星通常以频繁的耀斑活动和高强度辐射著称,科学家曾一度认为这样的环境难以孕育生命。然而,K2-18b却以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数据显示,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中存在氢气主导的成分,表面覆盖着液态水形成的海洋。这种结构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超级地球”,也不同于“迷你海王星”,而是被归类为一种全新的行星类型——氢海行星。其大气层厚度适中,既不会对海洋产生过大的压力,又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屏障。
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家在K2-18b的大气中检测到了二甲基硫和二甲基二硫醚这两种化学物质。在地球上,这两种物质主要由海洋中的微生物产生,尤其是浮游植物。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尽管目前的观测结果仅达到三西格玛的置信度,尚未达到科学界公认的“确凿证据”标准,但这一发现无疑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颗行星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化学成分。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8.6倍,体积则大得多,核心可能由岩石构成,表面覆盖着厚度惊人的液态水海洋。上海天文台的研究员表示,这种结构的行星可能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甚至在传统宜居带之外也可能孕育生命。这一观点颠覆了以往“宜居行星必须与地球相似”的认知,大大扩展了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范围。
尽管K2-18b展现了诸多令人兴奋的特征,但科学家也提醒公众保持理性。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124光年,表面重力远超地球,人类若想登陆可能面临极大的生理挑战。其大气中缺乏氧气,即使存在生命形式,也大概率是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而非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目前,科学界对K2-18b的讨论仍存在分歧。部分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二甲基化合物可能由行星内部的地质活动产生,而非生物标志。但无论如何,这颗行星的存在本身已证明,宇宙中的“生命摇篮”可能以远超人类想象的形式存在。从岩石行星到氢海行星,从依赖阳光到依靠化学能,生命的适应性或许比我们预想的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