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用“画圆”来比喻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在晚年回到青年时期生活过的清华园,开启了一段新的学术旅程。
1929年,七岁的杨振宁随父亲迁居北京清华园。科学馆的实验室、图书馆的书架,成为他童年最常流连的场所。那些在仪器前驻足观察的时光,在书本间翻阅求知的日夜,为他日后叩开物理学大门埋下了伏笔。
2003年,年逾八旬的杨振宁做出重要决定——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他将清华园内的居所命名为“归根居”,取自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境。这座小院里,他重新布置了书房,将半世纪积累的学术资料分门别类,为新的研究做准备。
在清华的讲台上,杨振宁开设了多门前沿物理课程。他坚持用板书推导公式,从基础理论讲到最新进展,学生们常看到他边写边讲,粉笔灰落在深色西装肩头。课余时间,他常与青年学者讨论至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
这位科学家始终记得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诗句:“我们叫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他将这首诗译成中文,挂在书房的墙上。在他看来,科学探索如同画圆,每个终点都是新起点,每次回归都蕴含着突破的可能。
从清华园出发,又回到清华园,杨振宁用八十多年的时光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这个圆里,有少年时的好奇,中年时的突破,更有晚年时的坚守。当他在“归根居”的书桌前写下新的论文时,窗外的银杏树正经历着又一次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