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杨振宁的昆明时光:战火中求学,联大精神铸就科学人生底色

   时间:2025-10-25 05:04:4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近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科学巨匠与云南昆明有着深厚的渊源,1938年至1945年间,他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八年时光,其中六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这段经历被他视为“奠定一切成就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因战局变化,学校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3月,年仅16岁的杨振宁随家人辗转抵达昆明。其父杨武之彼时在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杨振宁则进入昆华中学(今昆明市第一中学)就读高二。当时,流离失所的中学生众多,教育部门允许同等学力者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同年秋天,杨振宁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在两万名考生中位列第二。

杨振宁最初报考化学系,但在入学前“借阅高中物理教科书,闭门自修数周”后,发现物理更符合自己的兴趣,遂转入物理系。初入联大,校园的简陋条件让他印象深刻:铁皮屋顶的教室,下雨时叮当作响;泥土压实的地面,数年后布满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需用纸张压住以防被风吹落。尽管如此,师生们仍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抗战时期的昆明,空袭警报频发,杨家也曾遭遇险境。一次日机轰炸中,杨家租住的房屋被炸成废墟,全家因及时躲进防空洞而幸免于难。几天后,杨振宁借来铁锹,在废墟中翻挖出几本残破的书本,如获至宝。为躲避轰炸,杨家搬至昆明市西北郊的龙院村惠家大院,一住便是三年。尽管环境艰苦,联大师生仍坚持教学与研究,警报解除后便立刻返回校园,继续学业。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不仅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更在战火中锤炼了精神。他回忆道:“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但师生们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浸润了无数学子,他们或出国留学投身科研,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据西南联大博物馆记载,当时有1100余名师生从军报国,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工学院增设战时课程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师生们还通过宣传、募捐、代写家书等方式支持抗战。

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自由而严谨,教师阵容强大。教过杨振宁大一国文的老师包括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名家;物理系则有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等教授。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前者指导他研究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后者带领他探索统计力学领域。杨振宁后来回忆:“这两件事对我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后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而它们在战后物理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学间的切磋也令杨振宁受益匪浅。当时,联大校园内没有饮用水设备,茶馆成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常在茶馆、校园或路上高谈阔论,被同学们称为“三剑客”。一次,他们讨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从茶馆争论到宿舍,熄灯后仍躺在床上辩论,最终点起蜡烛翻阅海森伯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验证观点。这段经历让三人记忆犹新,也让他们在简单的生活中培养了对物理的热爱。

尽管父亲是联大教授,但因通货膨胀,杨家生活一度拮据。作为长子,杨振宁在战乱中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在龙院村居住时,他制定“红点规则”鼓励弟妹读书:谁表现好、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便记红点,集满三个红点可获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城里看电影。周末回家时,邻居孩子们也喜欢聚到杨家,听他用英语讲述《金银岛》《最后的莫西干人》等故事。1945年春,为补贴家用,他还兼职为在昆明的美军官兵教授中文。

这种责任感贯穿了杨振宁的一生。1945年8月,他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在等待赴美的留待期里,他赴西南联大附中代课,同时教授高一、高二数学,学生中包括闻一多之子闻立鹤、《红岩》作者罗广斌等。8月28日,杨振宁从拓东路出发前往机场,临行前发现父亲仍站在原地,瘦弱的身影穿着长袍,额前白发清晰可见。他忍了一早上的泪水,此刻夺眶而出。

赴美后,杨振宁在物理领域不断探索,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成就源于西南联大的培养。晚年,他多次回到昆明,访问母校旧址(今云南师范大学),深情表示:“我的基础是在昆明打好的,研究方向也是在这里明确的,昆明是我年轻成长的地方,我多年来一直怀念这里。”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重返昆明参加西南联大70周年校庆,带着夫人翁帆走访故居和惠家大院,沿一二一大街重走上学路。翁帆说:“他平时很少讲这么多话,这次在昆明特别兴奋。”2013年,91岁的他再次回到昆明,参加“武之楼”命名暨父亲杨武之塑像揭幕仪式,并在校友友谊林栽下一株国槐,勉励青年学子:“坚持直觉、开放思想,不要放弃好想法。”

西南联大的家国情怀深刻影响了杨振宁的人生选择。1971年,得知中国不再是“禁止去的国家”后,他立即申请回国,此后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晚年毅然回国工作,为祖国科教事业贡献力量。他的科学遗产与报国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