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小米SU7车型中控屏设计的细节引发行业关注。这款16.1英寸3K分辨率LCD屏幕采用华星光电提供的面板,厚度达18毫米,通过侧入式背光技术实现显示效果。与传统设计不同,该屏幕未集成核心计算单元,仅通过信号线、触摸线及电源线与隐藏在仪表台内的主机连接,这种分体式布局有助于缓解夏季高温导致的系统卡顿问题。
在硬件架构方面,工程师发现PCB板设计尺寸超出功能需求。基础功能仅需三分之一空间即可实现,但当前方案预留了三个扩展接口。这种"过度设计"虽带来分板难度提升和成本增加,但为后续功能升级预留了物理空间。考虑到量产车型的出货规模,每分钱的成本差异都将被放大数十万倍。
电源管理系统采用德州仪器多款芯片构建。TPS7B6833QPWPRQ1稳压器配备看门狗功能,可在系统异常时自动复位;LMR14030SQDDARQ1降压转换器支持4V至40V宽幅输入,输出电流持续3.5A;TPS1H100AQPWPRQ1智能高侧开关则负责管理四个外设接口的9V电源。这套系统能确保在12V/24V汽车电气环境下稳定运行。
显示驱动部分由MAX96772GTM/V+芯片主导,这款ADI提供的6Gbps GMSL2 EDP数据收发器,通过双路COAX线缆实现高速传输。相比传统的STP线束,这种设计在保证抗干扰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线束复杂度。LP8866QRHBRQ1背光驱动器支持32000:1调光比,每个电流阱可精准控制200mA电流,确保显示亮度均匀。
核心计算单元采用双MCU架构,恩智浦FS32K144HFT0VLLT与瑞萨R7F7010233AFP协同工作。前者基于ARM Cortex-M4F内核,配备512kB Flash和80MHz主频,支持CAN-FD和FlexIO总线;后者则负责按键检测、状态显示等周边设备控制。这种异构设计符合ASIL-D级功能安全要求,可避免单一供应商方案带来的共因失效风险。
在结构设计上,金属后盖直接作为电磁屏蔽层的做法在国产车型中较为罕见。当前多数车企通过涂覆导电涂层实现屏蔽,而小米SU7采用的整体金属方案虽然成本更高,但屏蔽效果更优。不过检测发现主板未进行封胶处理,也未配备散热片,这在长期高温运行的汽车环境中可能影响器件寿命。
该中控系统支持AutoSAR软件架构,这从选用的高内存、大Flash存储型号MCU可见端倪。系统初始化、故障监控、扩展接口控制等功能均通过软件实现,为后续OTA升级预留了接口。虽然当前设计采用双路GMSL接口,但预留了单路接入方案,未来可能应用于小尺寸屏幕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