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近五年的荣耀,在换帅280天后迎来关键发展节点。当前,这家手机厂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处于IPO辅导关键期,需向资本市场清晰展示长期价值逻辑;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存量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根据IDC数据,其在国内市场份额仍落后于华为、vivo、小米和OPPO,处于头部阵营追赶位置。为突破困境,荣耀将目光投向发源地深圳,寻求破局之道。
10月21日,总部位于深圳坪山的荣耀与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这场被业内称为“坪山双雄”的联手,聚焦智慧出行场景的技术融合与生态互通。仅两天后,荣耀在坪山举办首届全球开发者大会暨AI终端生态大会,公布“1×3×N”生态战略。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大会致辞中提到,公司发展与深圳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创新步伐同频共振。
回顾发展历程,荣耀自2013年12月在深圳发布首款手机,到2020年独立运营,从专注手机制造逐步转向构建生态体系。如今,荣耀不再满足于手机制造商的身份,而是通过AI终端生态化和开放合作模式,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成为其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布局。
自李健接任荣耀CEO以来,AI战略被置于核心位置。他首次公开演讲便推出“阿尔法战略”,宣布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为“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这一转型不仅涉及定位调整,更要求业务思维从“产品导向”转向“生态导向”,即从单纯销售设备转变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李健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并对公司架构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扩充AI领域人才。
在年初的架构变革中,李健新增AI新产业部门,同时启动“全球百万雄鹰计划”。该计划包含“擎鹰”和“耀鹰”两部分:“擎鹰”计划聚焦AI、影像等核心技术领域,在全球招募10位技术领军人才,攻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瓶颈;“耀鹰”计划则招募10000名用户体验官,以精准捕捉终端消费者需求。荣耀已组建2600人团队开发自进化智能体YOYO,其支持场景在三个月内从200多个扩展至3000多个,覆盖购物比价、出行规划、健康管理等高频生活场景。
李健的领导风格带有鲜明个人印记。在执掌荣耀前,他曾在华为西非市场任职,带领团队开拓尼日利亚市场。在40℃高温下,他坚持穿西装拜访客户,三个月签下3000多万美元合同,三年创造4亿美元业绩,逐步晋升至西非地区部总裁及欧洲区总裁等重要职位。然而,他接手荣耀时,公司处境已显尴尬。IDC数据显示,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荣耀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当年二季度排名跌至第四,三、四季度跌至第五,2025年更是连续两季度跌出前五,第三季度仅与OPPO并列第五。
面对困境,李健提出的“阿尔法战略”规划了三步走路径:打造真正智慧的手机、构建智慧生态、创造智慧世界。作为第一步,荣耀近期推出的Magic8系列及其搭载的MagicOS 10系统,被李健称为“AIphone”,具备自进化能力。
在AI时代,智慧体验需要跨场景、跨设备的无缝衔接,单一厂商难以满足用户全场景需求已成为行业共识。因此,硬件厂商深耕AI必须依托强大的生态体系支撑。华为最新鸿蒙6系统上线超80个智能体,其中不少是与软件厂商合作开发;OPPO与蚂蚁集团在AI智能体、服务生态等领域展开合作,此前还与支付宝打造多智能体互联方案;vivo也与部分阿里系软件达成合作。
荣耀的“1×3×N”生态战略中,“1”代表强大的AI平台底座,“3”指生态合作、产品合作和专题合作三种灵活商业模式,“N”覆盖多个应用场景。在战略落地方面,荣耀选择与各领域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以比亚迪为例,双方合作始于2022年,从NFC车钥匙到车载快充,再到2025年基于手车互联技术底座的合作,腾势品牌已率先接入荣耀车联系统,并逐步覆盖比亚迪全系品牌。荣耀车联系统将深度集成至比亚迪DiLink智慧生态,计划年内覆盖超100个车型,升级后支持应用无缝流转、桌面融合和车家互通,将个性化AI服务延伸至车载空间。荣耀与长安汽车、美的集团、海信等企业的合作也取得进展,致力于构建“人车家”全场景智慧生态。
荣耀的开放合作理念不仅体现在产业链横向协作,更延伸至资本层面。今年年中,深圳国资与荣耀共同设立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资规模达14.4亿元,主要出资方包括深圳市引导基金、荣耀终端、福田引导基金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指出,深圳产业密度高、上下游配套完善,土地价格因此保持稳定。
荣耀坪山园区自2021年2月启动建设,同年8月18日首部手机下线,现已成为高端旗舰手机唯一生产基地。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Magic 8产线自动化率超80%,超60%设备为荣耀自研。在AI大模型赋能下,设备可预判故障、自查自纠,日均下线约2000台手机,平均每30秒下线一台。作为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核心企业,荣耀与深圳的深度合作既是战略选择,也是双向赋能。
在AI竞争赛道上,资源整合与合作网络构建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谁能聚合更多优质资源、构建更强大的生态体系,谁就将掌握下一代智慧体验的定义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