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近日正式启动《车辆出厂合格证》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建议。此次修订拟对车辆合格证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明确要求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技术信息纳入其中,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突破60%,全国开放测试示范道路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相关系统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其中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缺陷召回的车辆达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23%。
针对这一现状,科技司在项目建议书中明确指出,现行合格证标准已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电池溯源等新需求,亟需补充优化关键条款。修订方案提出,应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单体及总成等信息为核心,在合格证上完整准确披露相关技术参数,强化对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全流程监管,从生产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事实上,监管部门早已着手构建更严格的管控体系。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须在机动车合格证系统中完整填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信息,严格执行软件在线升级分类管理规定,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严禁推送未经充分测试的软件版本,更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产品缺陷。
此次合格证标准修订被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监管体系升级的关键举措。此前,两部门已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新修订标准将进一步扩展监管维度,涵盖辅助驾驶系统实际道路测试数据、OTA升级记录等内容,构建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

行业专家指出,新标准实施后将产生多重影响。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通过明确L2+级功能边界与限制条件,可有效消除厂商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差距,推动市场向用户体验导向转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则表示,标准明确系统适用场景后,既能避免驾驶员过度依赖技术,又可在事故溯源时快速定位问题环节,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依据。
对于车企而言,技术透明化将带来新的竞争格局。具备高阶智驾技术和完善电池溯源管理能力的企业,其技术优势将更加凸显,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新标准通过技术规范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既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透明的产品选择,也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