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一键开通”易“绕路关闭”难:中老年群体适老支付困境待解

   时间:2025-10-27 04:16:1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凭借操作便捷的优势,迅速渗透至电商购物、社交充值、生活缴费等多个消费场景,逐渐成为中老年群体数字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这类支付功能也因规则理解差异、操作引导模糊等问题,引发了部分中老年用户的消费困扰,甚至导致非理性消费现象。

家住北京的王阿姨在接触网购七年后,因“先用后付”功能遭遇了一次意外消费。她本想购买一桶食用油,却因平台“拼单”玩法和未显示扣款信息的提示,误以为拼单失败,最终重复下单五桶5L食用油。付款时页面显示“0元”,实则是通过“先用后付”完成交易,但王阿姨对这一功能的开通时间和操作流程一无所知。她坦言,支付方式的改变让她难以把控消费流程,甚至担心未知扣款的风险。

王阿姨的案例并非个例。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不少中老年用户对“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存在被动开通或误操作的情况。例如,部分用户反映在短视频平台购物时,不知不觉开通了免密支付,因单次消费金额较小,未能及时察觉资金流出。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在一个月内收到近30个快递,次月查询银行卡时才发现支出近千元,其中许多消费并非必要。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这类支付功能的设计初衷是提升购物便利性,但对中老年用户而言,可能因信息透明度不足和消费者教育缺失,导致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商品,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浪费。他强调,平台在推广产品时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避免因规则引导模糊引发消费风险。

记者对淘宝、拼多多、小红书、携程等主流平台进行实测发现,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的开通流程普遍简单,通常只需同意服务协议并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然而,关闭功能时却面临路径复杂、入口隐蔽等问题。例如,部分平台的免密支付需跳转至微信或支付宝App关闭,而平台内部的“极速支付”则需通过多级菜单操作,步骤超过五步。

在功能设计上,不同平台存在差异。小红书的先用后付基于微信、支付宝授权运行,开通和关闭均需跳转至对应App;携程等平台则提供“极速支付”服务,由关联支付机构运营,旨在提升付款效率并构建内部支付生态。短视频平台则区分了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形式,并推出“小店购物极速支付”,单笔200元内可优先扣款,以提高福利品抢购成功率。

尽管平台强调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的安全保障措施,如设定小额额度、提供风控能力等,但中老年用户对这类功能的排斥性仍较显著。记者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超半数曾遭遇被动开通或误操作,近七成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六成认为“先用后付”无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分析,部分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免密”误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加上操作失误率较高,极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他建议,平台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在开通流程中清晰展示功能含义、额度、适用范围及风险提示,避免与优惠绑定诱导开通。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部分平台已开始调整策略。例如,微信支付强调免密支付需用户手动确认并验证密码后开通,提供简洁的管理和取消方式;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转而推荐“亲情卡”由家人管理。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当前暴露的问题反映了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平台需在功能设计中更好地适配这一群体的使用场景。

随着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如何平衡新型支付方式的便利与风险成为关键。专家建议,平台可推出“老年友好版”交易流程,在开通/关闭功能时提供更直观的操作指引,并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或误扣款导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再追偿,以切实保障中老年用户的消费权益。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