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核心团队主导的芯片供应交易,正在科技行业掀起波澜。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带领少数高管,绕过传统投行与法律顾问,在数年内完成了总价值超1.5万亿美元的芯片及算力合作协议。这种“速度优先”的非常规操作,不仅让华尔街专业机构成为旁观者,更折射出人工智能领域对算力资源的激烈争夺。
据内部人士透露,Altman在谈判中刻意简化流程,将技术可行性置于财务细节之上。与英伟达、甲骨文、AMD等科技巨头的合作中,核心团队直接对接企业高层,通过“先达成技术共识,再完善商业条款”的方式加速推进。例如与英伟达的3500亿美元芯片采购协议,双方仅依赖首席执行官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未引入外部财务顾问;与AMD的6吉瓦芯片供应合作,则通过认股权证形式将股份购买价格锁定在每股1美分。
推动这些交易落地的关键人物包括总裁Greg Brockman、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及基础设施融资负责人Peter Hoeschele。Brockman作为创始团队成员,凭借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背景,负责整合交易架构;Friar则利用其在高盛、Salesforce等企业积累的财务经验,确保项目获得融资支持;前德勤顾问Hoeschele领导的小团队,则专注于实现Altman提出的“每周1吉瓦算力”目标。这种分工模式使OpenAI在谈判中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从与CoreWeave的算力换股权模式,到接手甲骨文3000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均在短时间内完成。
核心交易模式源于今年3月与云服务提供商CoreWeave的创新实践。OpenAI以119亿美元购买算力,换取3.5亿美元股份,该合同随后扩大至220亿美元。这种“算力即服务”的模式被快速复制到其他合作中:英伟达同意在10吉瓦芯片上投入最多3500亿美元,换取OpenAI的采购承诺;AMD则通过专属芯片设计合作,授予OpenAI以极低价格购买股份的权益。甲骨文的合作更具戏剧性——当其得克萨斯州数据中心原客户退出后,OpenAI迅速接盘,签署了为期五年的3000亿美元协议。
这种“技术先行”的策略虽加速了布局,但也引发市场对风险的担忧。知情人士指出,Altman团队在谈判中常将财务细节标注为“后续完善”,甚至在部分协议中未设置明确的交付时间表。例如与英伟达的交易中,双方仅约定“在10吉瓦芯片上支出最多3500亿美元”,却未明确具体采购规模;AMD的认股权证虽赋予OpenAI低价购股权利,但需满足6吉瓦芯片的采购前提。这种灵活性虽为合作保留了调整空间,却也使交易条款存在不确定性。
为支撑扩张战略,OpenAI正在扩充专业团队。9月,前xAI首席财务官Mike Liberatore加入,负责领导AI基础设施融资工作。其金融背景与Altman的愿景形成互补——前者擅长资本运作,后者专注技术突破。这种组合使OpenAI在保持决策效率的同时,逐步引入专业财务支持。例如在AMD交易中,律师事务所Sullivan & Cromwell仅就股份购买结构提供咨询,未参与整体谈判。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OpenAI的激进策略反映了AI军备竞赛的特殊性。当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商业审慎原则被迫让位于速度。Altman团队通过直接对接企业高层、简化决策链条,在短时间内构建起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到数据中心的完整供应链。这种模式虽颠覆了常规商业逻辑,却为AI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在竞争对手仍在评估风险时,OpenAI已将算力转化为实际产品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