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阁前,秋意正浓。三位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公众视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面庞清瘦却目光坚定的年轻人——32岁的武飞。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航天工程师,以我国最年轻执行任务航天员的身份,开启了属于他的星辰征途。
达茂联合旗的深秋草原上,收割后的草垛堆成金色丘陵。童年时期的武飞常在这里放牧,夜晚躺在草地上数星星。父亲在油灯下讲解数学题的剪影,与银河的星光交织成他最初的航天梦。"那些公式就像夜空中的星辰,每颗都藏着宇宙的密码。"他这样形容那段与牛羊为伴的求学时光。
2010年高考,646分的成绩为他叩开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大门。当翻阅军事杂志时,国产装备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刺痛了他的心。"要让中国的航天器在星空闪耀",这个信念支撑他完成硕士学业,期间专注战斗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研究,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发经历,让武飞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在模拟太空环境的热真空实验室,他连续半个月24小时轮班监测设备,记录下上万组温度数据。"当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热控系统在试验中完美运行,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他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2019年航天员选拔通知到来时,这位地面工程师迎来了人生转折。"能亲手操作自己设计的设备,把实验室搬到太空,这是工程师的终极浪漫。"面对离心机8G过载测试,他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一秒,面部肌肉因重力扭曲仍不肯松手。这种执着让他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员。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体能测试中,跑步成绩落后于飞行员出身的队友,让他一度陷入焦虑。"科学训练比蛮干更重要",在教员指导下,他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从基础动作练起,逐步提升耐力。水上训练时,厚重的水下服让他动作笨拙,指令长张陆传授的"借力技巧"助他突破瓶颈。
从单一领域专家到全科航天员,知识体系的重构堪称蜕变。现在他需要同时掌握热学、力学、材料学等十多个学科知识。"空间站设备故障时,工程师必须快速定位问题。"他指着训练手册上的电路图说,"每个操作都承载着地面团队的智慧,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将负责空间站平台维护与设备升级。"太空实验室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我的使命是确保每个环节精准运行。"谈及即将进行的燃烧实验,他眼中充满期待:"在微重力环境下观察火焰传播,或许能发现新的物理规律。"
当被问及太空漫步的感受,这位草原走出的航天人露出微笑:"我想透过舷窗寻找故乡的轮廓,让内蒙古的星光与天宫的灯火交相辉映。"此刻,他手腕上的航天表倒计时正在跳动,距离升空时刻越来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