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戈壁滩上筑核梦:上海科学家领航全球熔盐堆,钍基能源谱新篇

   时间:2025-11-01 09:41:0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汇的戈壁深处,一座颠覆传统核能认知的科研装置正在改写人类能源史。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历时十余年,在甘肃武威红沙岗镇建成全球首座实现钍铀燃料循环的熔盐堆,这项突破性成果引发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价其完成了"美国科学家半个世纪前的未竟之梦"。

这座深藏戈壁的科研重器采用创新的一体化设计,反应堆本体在21米高空完成整体组装后,通过公路运输至现场一次性吊装就位。项目负责人透露,这种模块化建造方式不仅创造国际先例,更使建设成本降低40%,工期缩短三分之一。与沿海核电站依赖海量海水冷却不同,熔盐堆以氟盐混合物作为冷却介质,可在零水耗条件下稳定运行,为干旱地区发展核能开辟新路径。

科研团队在反应堆大厅向记者展示的"体检"过程,揭示了这项技术的安全密码。不同于传统核反应堆的高压运行环境,熔盐堆在常压下工作,其特有的负压系统确保任何泄漏都会使熔盐自动流入应急罐。实验数据显示,堆芯周边辐射值与自然本底相当,工作人员佩戴的实时监测仪从未触发警报。更令人称奇的是冷却后的熔盐会固化成稳定盐块,彻底消除放射性扩散风险。

燃料补给系统的创新设计彰显中国智慧。常规核电站每18个月需停机更换燃料组件,而熔盐堆通过"胶囊式"投料技术,可在十年运行周期内按需补充微量铀或钍。项目总工程师李晴暖演示了燃料添加过程:直径3厘米的金属胶囊经精密管道注入14米深的熔盐池,定位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项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熔盐堆燃料动态调控的国家。

能源困局催生技术革命。当前全球核能依赖的铀-235仅占天然铀0.7%,按现有消耗速度百年内将面临枯竭。中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的背景下,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储量丰富的钍元素。通过钍铀增殖循环,中国境内探明的20万吨钍资源可满足两万年电力需求,这项战略储备使中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

国产化征程充满挑战。项目启动时,高温镍基合金、超细孔径核石墨等关键材料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材料研究部主任黄鹤飞带领团队建立全球最长时长的熔盐环境材料数据库,历时五年攻克GH3535合金焊接技术,使焊缝在650℃高温下保持十年稳定。这些突破推动熔盐堆设备国产化率超90%,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

科研接力跨越半个世纪。1971年,上海原子核所建成中国首座熔盐零功率装置,后因技术限制暂停研究。2009年,时任所长徐洪杰在上海光源成功经验基础上,重启熔盐堆研发。现任所长戴志敏回忆,团队每年往返沪甘40余次,在零下20℃的寒冬和45℃的盛夏坚守现场。2023年动车开通后,仍有20余名科研人员驻守戈壁超过200天。

创新路上铭刻着科研人的奉献。仪控系统调试五年零故障的背后,是工程师在-5℃寒夜为设备保温的坚守;160次燃料胶囊精准投放的纪录,源自青年团队数千次模拟训练;熔盐管道冻堵危机解除时,四十名科研人员在高温舱内连续奋战36小时。这些瞬间铸就了中国核能技术的里程碑。

随着钍基熔盐堆进入稳定运行阶段,中国正着手推进30兆瓦研究堆建设。这项源于戈壁滩的技术创新,未来将与西北地区的光伏、风电形成互补,构建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当记者问及项目意义时,科研人员指向远处沙丘上新栽的梭梭树:"就像这些耐旱植物,我们要在荒漠中培育出改变能源格局的参天大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