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戈壁深处,一座崭新的实验堆悄然矗立,标志着我国核能领域实现了从铀燃料向钍燃料的战略转型。这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导建设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实验,首次获取钍元素在熔盐堆运行环境下的关键数据,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钍燃料入堆运行的熔盐堆装置。
钍基熔盐堆采用第四代核能技术路线,以天然存在于岩石中的银色金属钍为燃料,通过高温熔盐实现热量传递。这种设计突破传统压水堆依赖高压容器和大量水冷却的模式,采用液态熔盐作为冷却介质,在常压条件下即可实现高温能量输出。专家形象地比喻道:"这种技术就像将核燃料溶解在高温盐溶液中,通过流动循环持续产生电力,既规避了传统核电站的安全风险,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钍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这项技术的突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科研团队通过系统研究证实,钍基熔盐堆不仅能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互补,还可与高温熔盐储能、制氢工艺、化工生产等产业深度耦合,构建起多能协同的低碳能源体系。这种技术路径与我国能源结构特点高度契合,为优化能源布局提供了新选择。
回溯项目发展历程,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专项研究,整合近百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组建起跨学科攻关团队。面对国际上尚无成熟经验可循的挑战,团队历时十余年突破材料制备、装备研发、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验证的全链条创新。实验堆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实现满功率运行、首次加钍等重大节点,最终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堆研究平台。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当前科研团队正围绕加钍运行后的反应堆物理特性、燃料循环效率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持续优化技术参数,团队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推动钍基熔盐堆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迈进。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国际核能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