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新玩家——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浙江宁波前湾新区。这家由宏润建设与矩阵超智联合成立的企业,以60%和40%的股权比例完成资源整合,前者主导战略布局,后者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公司成立当日便推出首款产品Star Dynamics星际1号,标志着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再添强劲竞争者。
矩阵超智创始人张海星此前在特斯拉担任中国设计中心负责人,主导过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开发。2024年离开特斯拉后,他带领由特斯拉、英伟达、OpenAI等科技企业前员工组成的团队,开启第二次创业征程。新公司星际动力明确将矛头指向国际头部企业Figure AI与特斯拉Optimus,提出要打造"能干活、可复制、易交付"的物理世界通用AGI机器人。
今年7月举办的WAIC 2025上,矩阵超智曾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MATRIX-1,该产品直接对标Figure 02。此次亮相的星际1号延续了技术演进路线,在机械构型、关节排布等核心领域形成37项自主发明专利。张海星特别强调,团队通过中国供应链重构系统方案,在轻量化设计和工程化实现上取得突破,形成优于北美同行的技术优势。
与国内多数企业从四足机器人向双足转型的技术路径不同,星际动力选择"全尺寸人形平台化"路线。张海星指出,当前行业存在的轮足结构、机械夹爪等快速演示方案虽具观赏性,但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他以北美企业为参照,认为人形机器人需具备双足行走、灵巧手操作与具身智能大脑的完整组合,才能解锁真正的生产力价值。
"量产比原型机更重要"是张海星反复强调的理念。在特斯拉工作期间,他深刻认识到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的巨大鸿沟。星际动力将2026年定为量产目标年,计划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供应链优化,在两三年内将单台成本控制在用户可接受范围。据透露,公司目前已获得全球范围内数千台意向订单,覆盖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多个场景。
对于技术发展方向,张海星认为人形机器人不应停留在实验室展示阶段。他提出三个核心标准:理解模糊指令、适应非结构化环境、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这种务实理念贯穿星际动力的产品开发,星际1号在设计时特别强化环境感知能力和任务执行可靠性,力求突破当前行业"重展示轻实用"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