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美卫星抵近偷拍中国太空资产,吉林一号反拍回应彰显技术实力

   时间:2025-11-05 07:17:3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引发国际关注的太空技术博弈悄然上演。2025年10月,美国麦克萨公司旗下的“世景军团”卫星通过主动变轨技术,将轨道高度调整至接近中国天宫空间站及“实践二十六号”卫星的位置,在距离仅29.2公里处实施悬停操作,并对外公布了分辨率达10厘米级的航天器影像。美方宣称此次行动验证了商业卫星对在轨空间站实施亚分米级成像的能力,但这场看似彰显技术实力的操作,实则暴露了其对中国太空资产的近距离侦察意图。

面对美方的技术挑衅,中国航天领域迅速作出回应。三天后,长光卫星公司公布了由“吉林一号”卫星群拍摄的实时影像,画面清晰呈现了“世景军团”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舱体结构等细节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吉林一号”在未进行轨道机动的情况下完成此次观测,与美方卫星主动抵近的拍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技术差异源于中国在“非地球成像”领域的突破——该技术使卫星具备直接观测深空目标的能力,解决了早期航天器对太空目标拍摄仅能获取模糊光点的技术瓶颈。

支撑这场太空“互拍”的技术底气,来自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群。“吉林一号”卫星项目自2015年10月首次发射4颗卫星以来,经过十年在轨运行积累,已形成覆盖全球的观测网络。截至2023年底,该系统在轨卫星数量达138颗,预计到2025年12月将扩展至300颗。这种规模化部署不仅提升了太空监测的时空分辨率,更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太空态势感知体系。

此次事件的技术内涵远超影像获取本身。美方卫星的抵近侦察行为全程处于中国太空监测系统的监控之下,而“吉林一号”的实时反制能力则证明了中国具备维护太空资产安全的完整技术链条。从目标识别、轨道预测到影像反制,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太空目标全生命周期的监测体系。这种技术能力不仅服务于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更为应对太空领域的安全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太空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通过“吉林一号”等项目构建的技术体系,正在重塑太空安全格局。该系统形成的密集观测网络,既能有效监测近地轨道的异常活动,也可为国际太空合作提供数据支持。这种技术积累不仅巩固了中国在商业遥感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太空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