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位小米SU7女车主近日遭遇荒诞经历——她在抖音平台分享的车辆视频,竟被恶意篡改为“事故现场”。造谣者将车辆引擎盖P成严重变形状态,却连车牌都未更换,漏洞百出的伪造痕迹反而暴露了造假者的低劣手法:若真发生如此严重碰撞,车辆左前大灯不可能完好无损。

这种恶意造谣并非个案。理想汽车车主曾因正常停车被剪辑成“占道无德”,深蓝汽车新车上市阶段即被编造“第三排空间局促”等不实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主流车企几乎都曾遭遇类似舆论攻击,部分品牌甚至长期处于谣言漩涡中心。
记者调查发现,支撑这些恶意行为的黑灰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某网络平台曝光的价格表显示:在车主评论区发布恶意言论每条0.8元,提供车主“不文明驾驶”照片每张5元,视频素材则达8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汽车领域自媒体通过“对比测评”形式收取黑金——某拥有60万粉丝的博主,单条负面商单报价高达3.8万元,个别机构通过批量操作单次获利可达数百万元。
这种恶意已突破网络边界,演变为现实中的违法行为。重庆某理想车主车辆遭恶意划伤,湖南某小米车主新车被刻意刮花车漆。线上攻击更趋极端化:小米车主邓女士因分享真实用车体验,被诅咒“必遭车祸”,甚至被捏造“职业不端”。忍无可忍的她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获得道歉与赔偿。类似案例中,车主常被诋毁为“韭菜”“智商税缴纳者”,部分言论甚至波及其家属。

面对乱象,车企与监管部门正联手反击。小米汽车开通专项维权通道,已协助500余位车主发送律师函;荣威、极氪、比亚迪等品牌设立500万元悬赏基金,征集黑公关线索。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期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中,理想汽车已通报13家MCN机构旗下332个账号,这些账号长期通过洗稿、编造虚假信息抹黑竞争对手。
某车企法务部负责人透露,当前黑公关呈现三大特征:技术手段升级(如AI换脸造谣)、组织化运作(专业团队分工协作)、跨平台传播(短视频+社交媒体联动)。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网络安全法》及《刑法》相关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但实际执法中仍存在取证难、跨区域协作不畅等问题。
消费者在面对此类信息时需保持理性判断。汽车行业分析师建议,可通过三步验证信息真伪:核查原始视频是否存在P图痕迹、对比官方技术参数、查询权威机构测评报告。某新能源品牌用户运营总监表示:“真正的产品力经得起时间检验,恶意抹黑只能暴露造谣者的心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