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行业近期披露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行业整体正经历深刻调整,营收普遍下滑与分化加剧成为显著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家具制造业营业收入达4562.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7%;利润总额196.8亿元,同比减少19.1%。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在细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定制家居领域成为重灾区,三大龙头企业集体承压。欧派家居三季度营业收入132.14亿元,同比下降4.79%;索菲亚营收70.08亿元,下滑8.46%;志邦家居营收30.74亿元,降幅达16.36%。地板行业同样不容乐观,兔宝宝、大亚圣象、德尔未来营收分别下降2.25%、9.77%、26.35%。木窗幕墙领域表现分化,海螺新材营收下降10.57%,江山欧派更是暴跌43.11%,仅有梦天家居维持2.93%的微弱降幅。
建材企业的困境更为突出,东方雨虹与北新建材两大巨头营收分别下滑5.06%和2.25%。东方雨虹在财报中坦言,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导致收入下降,叠加综合毛利率走低,双重压力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这种"增收难增利"甚至"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折射出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的现实。
消费市场变革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当代消费者对家居产品的需求已从基础功能转向"质价比"、个性化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头部企业通过"一站式配齐"模式与AI设计工具,提供前置性全屋规划方案,有效提升客单价与成交率。顾家家居建立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结合国际设计师合作模式,使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02%,净利润增长13.89%。梦百合则凭借记忆棉核心技术,开发出适配不同人群的健康睡眠产品,实现净利润暴增205.18%。
渠道结构调整成为企业分化的关键变量。线上渠道已从销售增量场升级为品牌宣传与精准营销核心阵地。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家居卖场门店普遍开展直播业务,通过内容种草与线下体验形成销售闭环。这种"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的模式,正在重构行业竞争规则,反应迟缓的企业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海外市场成为破局新方向,企业布局呈现从轻资产尝试到重资产投入的转变。金牌家居在美国、加拿大等五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志邦家居业务覆盖41个国家,拥有36家经销门店;欧派家居销售网络遍及146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基地全球化趋势明显,顾家家居投资11.24亿元在印尼建厂,实现原材料本地化采购与生产。索菲亚通过26家海外经销商,为31个国家的219个工程项目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分化本质是行业从"地产依附"向"多元驱动"转型的必然结果。能够拓展海外市场、挖掘存量需求、推动产品创新的企业,正在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数字商业创新顾问唐兴通认为,国内家居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出海不仅是寻找新市场,更是构建新叙事体系的关键举措。新设荟学谷联合创始人王建国建议,头部企业应主动调整战略布局,在海外市场开发中实施更精准、更专业的市场细分策略。这种转型阵痛期,正在催生行业新生态的加速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