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界传来一则重磅消息:在meta公司任职长达十一年零四个月的“PyTorch之父”Soumith Chintala,正式宣布将在十天后离职。这一决定不仅让扎克伯格痛失一员大将,更被视为整个AI技术圈一个时代的转折节点。
Soumith Chintala在离职长文中,半感慨半释然地讲述了自己的心境。他表示,休完育婴假后,他发现团队处理难题的能力越来越强,项目已不再依赖他的指导。这种变化让他意识到,是时候开启新的旅程了。他不想带着从未尝试meta之外世界的遗憾继续前行,也不愿像Guido或Linus那样,几十年都专注于同一件事。他渴望去探索未知,做一些小的、全新的、自己还不完全理解,甚至会让他感到不舒适的事情。
回顾Soumith在meta的职业生涯,可谓辉煌至极。他加入meta后,进入Facebook AI Research(FAIR),负责多个深度学习项目。当时,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灵活、高效、可扩展的深度学习工具需求迫切,而现有的深度学习框架要么过于复杂,要么限制研究灵活性。于是,在2016年,他和团队萌生了开发新工具的想法,PyTorch由此诞生。
作为PyTorch的核心开发者,Soumith全程参与了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设计,到管理、担任产品经理、技术负责人、沟通负责人,再到文档编写、发布工程、修复bug,甚至进行增长黑客等工作,他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不仅推动PyTorch从一个想法成长为AI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还使其在GitHub上获得了近百万的Star热度。
PyTorch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传奇。它的基础工作最初由一群Torch7贡献者在线上发起。Torch7由Ronan Collobert、Clement Farabet和Koray Kavuckuoglu于2010年左右开发,Soumith早在2012年就深度参与其中,并在2014年4月成为官方“维护者”。后来,Soumith联合其他开发者对Torch7的后端进行了重构,使其与Lua脱钩,可独立使用。在此基础上,2016年中,基于Python的新Torch——PyTorch诞生。这个版本继承了LuaTorch的设计优势,还引入了自动微分引擎torch.autograd、Parameter概念以及自我赋值的模块设计等创新功能,让研究者能够更高效、灵活地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同时,PyTorch还借鉴了Chainer、HIPS/autograd等项目的灵感,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
自2017年以来,PyTorch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它吸收了Caffe2的理念,多次迭代编译器设计,完善分布式计算与GPU优化,扩展领域库与数据加载机制,逐渐从研究工具成长为覆盖工业应用的整体化系统。如今,PyTorch已经能够处理百亿级别的训练,支撑着重新定义智能的基础模型,几乎每家主要的AI公司都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它,从MIT到印度的乡村课堂等场景中,PyTorch都在被教学。
对于PyTorch的未来,Soumith充满信心。他表示,虽然自己即将离开,但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Edward、Suo、Alban、Greg、John、Joe和Jana等团队成员已经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棘手问题,他们为PyTorch大会准备的产品故事条理清晰,项目已经不再需要他的指导。而且,与PyTorch价值观最契合的文化承载者们如今都在决策层,即便有人离开,也有一长串同样价值观契合的人愿意坐上决策桌。他相信,PyTorch可能会在风格上有所变化,但核心价值观会保持不变,产品也会非常出色。
Soumith出生于印度,自小对数学和计算机充满浓厚兴趣。本科毕业于班加罗尔大学后,他赴美国深造,专注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研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在顶尖学者的指导下接触前沿AI技术,这为他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Torch7的维护者到PyTorch的核心开发者,Souith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现代深度学习工具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一年的耕耘,让PyTorch从一个初始的想法走向世界,也让Soumith成为AI工业界无法忽视的关键人物。如今,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人们都期待他在新的领域继续创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