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处,一场神秘的天体现象正引发天文学界的激烈讨论。一颗近日闯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在近距离掠过太阳后,其体积竟惊人地缩小了13%,且全程未留下任何彗尾痕迹。这一反常表现,彻底颠覆了科学家对星际天体的传统认知。
根据多国天文台的联合观测数据,这颗神秘天体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表面未出现任何冰物质升华产生的气体或尘埃喷发。按常规理论,彗星靠近太阳时,冰层受热蒸发会形成显眼的彗尾,即便是小行星,若含有挥发性物质,也可能产生类似现象。但此次观测到的天体,却像被“隐形手术刀”精准削减,体积缩减却毫无痕迹可循。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2017年造访太阳系的“奥陌陌”。那根形似雪茄的星际天体,曾因独特的长条形状和反常运动轨迹引发外星探测器猜想。尽管后续研究认为其可能是冰物质转化为氢气导致无彗尾,但氢气逸出能否解释13%的体积缩减,仍存争议。而此次新发现的“缩水天体”,其缩减幅度远超以往记录,令科学家倍感困惑。
“这简直像看一栋大楼凭空消失。”有天文学家如此形容。若以“奥陌陌”约400米的直径估算,13%的缩减意味着其直径减少了五六十米。更诡异的是,整个过程未伴随任何气体喷发或碎片脱落的观测记录。有假说认为,天体表面可能覆盖着特殊涂层,受热后直接升华而非剥落,但脱落物质的下落仍无解释。
目前,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分为三大阵营。保守派坚持认为这是某种特殊彗星,其挥发物成分与已知彗星不同;中间派主张其为新型小行星,表面物质在太阳辐射下直接蒸发;而激进派则再次提及外星文明猜想,认为其反常行为可能源于人工改造。各派均缺乏决定性证据,争论陷入僵局。
对比此前第二个星际访客2I/Borisov,其典型彗星特征(如明显彗尾和加速运动)与此次天体形成鲜明对比。有研究者推测,星际空间中的宇宙射线可能改造了这类天体的内部结构,使其冰物质转化为更稳定的形态,从而在接近恒星时表现出异常行为。若此假说成立,人类对彗星和小行星的分类体系或将面临重构。
“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种全新天体类型的诞生。”某天文台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天体正以极高速度远离太阳系,其轨迹显示它来自太阳系外。随着观测数据积累,科学家希望捕捉到更多细节,例如表面成分光谱分析或微弱气体排放痕迹。但截至目前,所有尝试均未取得突破。
这场宇宙谜题,再次印证了人类对深空认知的局限。从法厄同小行星的钠尾发现,到“奥陌陌”的氢逸出假说,再到此次“无尾缩水”现象,太阳系边缘不断抛出新的挑战。或许正如某位科学家所言:“宇宙从不按剧本演出,它的惊喜,永远比我们的想象更疯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