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战场上,一张抢救伤员的画面引发关注,画面中担架上一条印有中国传统“花开富贵”图案的毛毯格外醒目。这条产自中国的毛毯,不仅是当地平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甚至被纳入军用战略物资范畴。事实上,中国毛毯在中东地区广受欢迎,每年出口量达9亿条,其中较大比例流向中东市场,为众多中国毛毯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义乌上市公司真爱美家便是其中典型代表。这家企业主要面向中东市场开展毛毯业务,年营收的70%均来自该地区。凭借这一优势,公司老板郑期中跻身义乌十大富豪行列,被外界誉为“毛毯大王”。然而,这位商业巨头近期却做出惊人决定——大规模转让股权。根据真爱美家发布的公告,郑期中已与相关方达成协议,先转让29.99%的股权,后续再通过要约方式出售13.01%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其持股比例将骤降至6.61%,近乎清仓离场。按照协议价格测算,此次套现规模达17亿元,远超毛毯生意的常规收益。
郑期中的商业轨迹充满偶然性与机遇。1981年,18岁的他因高考失利进入商海,从养蜂、当货郎起步,勉强维持生计。直到在义乌创办儿童太阳帽厂,才真正踏入商业领域。这一创业灵感源于他当货郎时发现的市场需求,尽管初期投入有限,但产品上市后迅速热销,首年便盈利数万元。然而,义乌的模仿能力极强,同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加剧迫使郑期中关闭帽厂,另寻出路。
90年代,手工毛线衣流行,郑期中将目光转向毛线生产。尽管资金需求庞大,但他凭借妻子家族的资源,与开工厂的表哥合伙成立毛线厂。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企业迅速壮大。但好景不长,义乌再次涌现大量毛线厂,郑期中不得不再次转型。这一次,他选择了毛毯行业,但并非直接切入终端市场,而是瞄准了代工领域。
当时,日本纺织工业正向中国沿海转移,技术、设备与客户资源随之流入。郑期中抓住这一机遇,于1998年收购大庆毛毯厂,引进日本拉舍尔毛毯经编机,正式开启毛毯代工生意。拉舍尔毛毯以发明者命名,其编织方法与设备均以此为名,目前是中国产量最大、全球用量最广的毛毯类型。尽管这种毛毯在中国市场逐渐式微,但在中东地区却需求旺盛。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缺水,居民极少用水清洗毛毯,且消费能力较强,毛毯被视为消耗品,用脏后直接丢弃。中东风沙严重,毛毯的吸附性使其不易显脏,这一特性进一步推动了当地需求。郑期中凭借出口中东的毛毯业务,将真爱美家打造成行业龙头,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然而,上市仅四年多,他便选择出售股权,引发市场猜测。
事实上,郑期中的商业版图不止于此。2022年,上市公司华鼎股份破产重整,他以产业投资人身份主导重组并成为实控人。华鼎股份主营锦纶长丝,属于毛毯行业的上游领域,年营收达70余亿元,规模远超真爱美家。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组华鼎股份时,郑期中已质押部分真爱美家股权,或许从那时起便已规划好“弃旧迎新”的路径。此次出售真爱美家股权,或许正是这一战略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