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Wccftech近日发布博文,披露英特尔下一代处理器Panther Lake(预计归属酷睿Ultra 3系列)取得重要突破。其核心组件“计算单元”的显微结构照片首次公开,为观察这款采用混合架构设计的处理器提供了关键视角。
根据消息源Game.Keeps.Loading提供的影像资料,该计算单元采用2个“美洲狮峡谷”性能核与3个“黑暗蒙特”能效核集群的配置。每个能效核集群集成4个核心,这种异构设计旨在通过核心类型差异化实现性能与功耗的平衡。显微照片清晰呈现了芯片内部的物理布局,验证了英特尔在混合计算架构领域的持续投入。
尺寸分析显示,新一代核心在晶体管密度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单个“美洲狮峡谷”性能核的芯片面积约为4.49平方毫米,与前代Lunar Lake处理器采用的Lion Cove架构(4.45平方毫米)基本持平。而“黑暗蒙特”能效核的优化更为突出,单个核心面积缩减至0.95平方毫米,较前代Skymont架构(1.09平方毫米)减少约13%,四核集群总面积也缩减5%。这种改进得益于18A制程工艺在晶体管密度提升方面的突破。
缓存配置方面,英特尔为不同类型核心制定了差异化方案。每个“美洲狮峡谷”性能核配备3MB二级缓存,而每个“黑暗蒙特”四核集群则共享4MB二级缓存。这种设计通过增加缓存容量来提升数据访问效率,理论上可降低延迟并提高指令命中率,从而优化整体运算效能。
混合架构的物理实现细节引发行业关注。性能核与能效核的集群式排列,配合针对性的缓存配置,显示出英特尔在处理器设计上对特定工作负载的深度优化。虽然目前尚未公布实际性能数据,但芯片结构的改进方向已为评估其运算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