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布局C端新棋局:秘密打造千问APP,AI深水区与百度展开新角逐

   时间:2025-11-14 01:14:2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百度世界大会2025召开当日,阿里巴巴悄然抛出一枚AI领域的“重磅炸弹”。据内部消息,阿里巴巴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基于其自研的Qwen最强模型,打造一款名为“千问APP”的个人AI助手,目标直指ChatGPT的C端市场。这一战略转向被视为阿里撬动C端AI商业化变现的关键布局。

消息曝光后,阿里巴巴港股午后迅速拉升,涨幅一度突破4%,扭转早盘近2%的跌势,最终收涨3.32%,报162港元/股。尽管市场反应热烈,但阿里方面对此消息暂未作出官方回应。

与此同时,百度在自家年度AI盛会上发布了一系列重磅产品:原生全模态大模型文心5.0、全新一代昆仑芯,并宣布将用AI重构搜索业务,推动百度搜索全面AI化,GenFlow也升级至3.0版本。然而,百度的股价表现相对平淡,当日收盘微跌0.08%,报126.2港元/股。

AI行业的竞争已从“参数比拼”转向“用户绑定”。当前,谁能率先锁定真实用户,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交互范式。在大模型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场景落地与用户留存成为竞争的核心。

阿里巴巴的“千问”项目并非临时起意。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宣布,除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外,还将追加更大投入。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千问APP”的开发正是追加投入的一部分。过去几个月,阿里从各部门抽调了超100名开发人员,全力推进该项目。

“千问APP”的定位是个人AI助手,全面对标ChatGPT。未来几个月内,阿里计划在该应用中逐步引入智能体AI功能,支持包括淘宝市场在内的平台购物功能,最终将其打造成一个功能完备的AI智能体。

智能体是今年AI领域的核心战略方向。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智能体能够围绕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既可面向C端,也可服务B端。相较于单一的问答模式,智能体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用户参与进一步挖掘AI潜力。推动智能体发展,意味着将“千问”从单一工具转变为平台,拓展其应用场景。

阿里的野心不仅限于此。据消息人士透露,“千问APP”初期将免费向用户开放,以积累用户基础,未来可能对消费者服务收费。该应用还将打造一站式商店,增强品牌竞争力,并计划通过海外版本拓展全球市场。

多位行业分析师认为,阿里的这一举措与DeepSeek等对手的崛起密切相关。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DeepSeek等企业以高性价比切入C端市场,迫使技术领先的阿里不得不加强防御。若无法掌控C端入口,阿里多年积累的B端模型优势可能沦为“幕后英雄”,失去流量支持。

在张书乐看来,To B与To C并非对立,而是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阿里推出“千问”探索C端,既是对DeepSeek引发的C端科普浪潮的回应,也是展示自身AI实力的机会,同时为B端市场打开空间。他认为,“千问APP”可作为科普者,面向普通用户免费;而“千问”本身可推出企业级定制版,面向B端收费,两者并不冲突。

然而,阿里内部已有一个To C战略产品——夸克。今年3月,阿里将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并调整组织架构,夸克负责人吴嘉升任集团副总裁,直接向吴泳铭汇报。这一系列动作表明,阿里正将AI To C战略重心向夸克倾斜。

“千问”进军C端,是否会与夸克形成内部竞争?张孝荣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两者用户重叠度高,若争抢算法工程师、算力资源和预装渠道,可能导致内部消耗。千问代表技术理想主义,夸克则更注重业务现实,这对管理智慧是一大考验。

张书乐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夸克集网盘、搜索、AI于一体,定位模糊。推出一个纯粹的AI助手,常驻用户手机,专注AI功能拓展和智能体开发,反而能更好地展示阿里的AI专业度,而非在既有应用中嵌入AI插件。

“千问APP”是阿里将全栈技术能力通过应用触点连接用户的关键尝试。在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提出,AGI(通用人工智能)已是确定性事件,但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超级人工智能)。

他描绘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三步走路径:首先是“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其次是“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当前行业所处的阶段;最终是“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超越人”。

在吴泳铭的规划中,Token是未来的电,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大模型则是下一代操作系统。因此,阿里既要造芯建云,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又要发布多款大模型技术产品,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领域。如今,“千问APP”的推出,意味着阿里将“操作系统”上的“应用服务”提上了日程,朝着“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目标迈进。

与阿里的“全面布局”不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更关注AI与任务的有机结合。他在百度世界大会2025上表示,行业正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智能将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原生推动力。

李彦宏指出,AI行业正从正金字塔结构向倒金字塔结构转变。此前,芯片层占据大部分价值;而在倒金字塔结构下,芯片之上的模型能创造10倍价值,基于模型开发的应用则能创造100倍价值。

尽管强调应用的重要性,百度在硬件领域的布局并未松懈。李彦宏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和超节点产品天池,其中天池256超节点与天池512超节点将于明年上市,单个天池512超节点即可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无论是阿里通过“千问”切入C端,还是百度加固“芯片+模型+搜索”的护城河,两大巨头的动作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AI深水区,竞争的焦点究竟何在?

张孝荣认为,两家大厂均从“底层技术炫技”转向“应用落地求生”。但当所有玩家都在标榜“应用生态”时,恰恰暴露了行业底层创新进入平台期的现状。百度重构搜索、阿里推“千问APP”,本质都是在既有业务上做增量改进,而非真正的范式革命。这种趋同竞争可能导致行业陷入新一轮烧钱战,而非推动技术突破。

张书乐也指出,目前大厂的AI锚点尚未真正明确,所有参与者都在探索中前进。当下AI的功能仍有限,无论是大模型、芯片还是具身智能,都像大脑、神经和躯干的组合,但如何将其完美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