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尔街还在争论AI是否存在泡沫时,科技巨头们已悄然转向新的竞技场。在经历数年的军备竞赛后,企业竞争焦点正从基础模型参数规模转向更深层次的技术融合——如何让AI真正融入企业血脉,成为驱动增长的内在动力。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生态系统。
红杉资本最新研究指出,真正的竞争不在于简单应用AI技术,而在于打造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机体。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战略核心,使其渗透至产品开发、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架构的每个环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用"内化"概念诠释这一过程:当AI成为原生能力,智能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决策优化、成本降低与创新加速。
硅谷科技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已开始强调AI与日常工作的深度整合,企业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技术要素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这种转变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得到充分展现,该公司全面升级的AI业务矩阵中,萝卜快跑自动驾驶、伐谋智能决策系统、"秒哒"应用开发平台等原生产品加速商业化落地,标志着技术融合进入新阶段。
摩根士丹利分析显示,AI全面普及可能为美国企业每年节省9200亿美元成本,并推动标普500指数企业市值增长16万亿美元。但实现这个愿景的前提是技术深度应用,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当前部分企业面临重大风险,根源在于AI内化不足导致投入产出失衡,无法充分发挥技术潜力。
中国信通院定义AI原生为以智能技术为底层逻辑,驱动技术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角色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全面重构。这不同于简单叠加AI工具,而是要求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深度融合智能能力。福特流水线革命生产方式的案例被多次引用,强调需要从根本上革新运作模式。
ChatGPT的颠覆性不在于对话界面,而在于构建了"用户反馈-模型迭代-体验升级"的闭环系统。这种持续进化能力使其区别于传统技术,成为生成式AI的核心特征。企业能否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决定着AI投资的回报率。当技术被僵化嵌入预设流程时,其价值上限受限于原有系统效率;只有让AI成为流程驱动者和数据连接者,才能突破既有边界。
以智能客服为例,传统系统只能被动响应预设问题,而AI原生客服可主动发起对话、预判需求,甚至自动整合支付、物流等环节。这种转变不仅提升效率,更创造预测性服务、个性化体验等新价值,推动业务系统整体升级。实现这种变革需要企业进行全面改造,这对大型组织构成特殊挑战。
谷歌在I/O 2025大会上对搜索引擎进行AI模式重构,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中国科技企业同样开启转型进程,百度2023年末就提出"卷应用而非卷模型"的战略判断。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其在无人驾驶、智能体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萝卜快跑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事故率优于人类驾驶员水平,服务覆盖22个城市。
AI Agent成为技术融合的关键载体。百度推出的伐谋智能体专注于复杂决策场景,既能优化城市交通信号,也能辅助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其价值在于将人类从繁重计算中解放,同时提升决策精准度。对话式开发平台"秒哒"上线半年即吸引40万用户创建应用,海外版发布标志着技术输出进入新阶段。
这种转型不仅催生新产品,更推动企业能力全面升级。百度通过十年布局完成"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全栈技术锤炼,昆仑芯三万卡集群的建成和十亿级订单的获取,验证了自主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文心大模型5.0实现多模态统一建模,在创意写作、复杂理解等任务中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资本市场对这种转变给予积极回应,百度美股年内涨幅超80%,跑赢多数科技股。机构评价从质疑转向认可,称其为"最接近谷歌的中国科技公司"。这种反转源于技术积累的质变——当其他企业仍在解决算力瓶颈时,百度已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生态,为产业赋能积累势能。
昆仑芯的发展轨迹颇具象征意义。从2018年发布计划时的质疑声中起步,到如今形成覆盖训练推理的全产品线,其历程印证了技术突破的艰难。三万卡集群的建成和行业订单的获取,不仅解决自身算力需求,更为国产芯片树立标杆。这种坚持在文心大模型迭代中同样体现,充足算力支撑使其跻身全球顶级模型行列。
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单一要素的突破,而是系统能力的重构。从蒸汽机到流水线的演变用了两个世纪,期间无数技术要素的积累才实现生产方式的质变。AI原生转型同样需要这种系统性变革,它要求企业打破既有路径依赖,在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每个环节实现创新。百度的实践表明,这种转型虽然艰难,但每步积累都在为未来突破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