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AI)应用变革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演讲中提出,AI技术正从“智能涌现”迈向“效果涌现”,标志着AI应用进入规模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刻影响着个体与企业的生存方式——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工具”,而是成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动力。
过去一年,AI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传统“正金字塔”结构中,底层芯片占据大部分价值,而如今应用层的价值开始凸显。以百度为例,其通过全栈AI技术积累与场景深度融合,推动AI从“工具属性”向“生产力属性”进化。例如,搜索功能已从单一信息检索升级为集内容生成、服务交付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用户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直接创作图片、视频甚至完成交易。这种变革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普通用户借助AI即可完成编程、设计等复杂任务。
大会现场演示的“闲置服装交易平台”开发案例颇具代表性。开发者仅用几分钟便生成了支持AI试装、在线支付的全功能应用,并直接部署至微信小程序。这一场景背后,是百度无代码开发平台“秒哒”的技术支撑——该平台已累计生成超40万个应用,将技术门槛降至零,让创新不再受限于编程能力。类似的技术平权运动正在多个领域上演:文心App推出的“魔法漫画”功能,允许用户通过上传照片和描述生成连载漫画,首次实现AI定制化多图、多页复杂剧情的快速生成。
AI的渗透力不仅体现在单一工具的突破,更在于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百度正构建一个覆盖多场景的“AI能力全家桶”,通过工具间的深度整合放大效能。例如,AI搜索的首条结果富媒体化覆盖率达70%,大幅简化信息获取流程;全球最大通用智能体GenFlow 3.0拥有超2000万活跃用户,其作用类似于“超级助理”,可自动处理信息过载与流程性工作,使人专注于决策与创新。这种协同效应在交互层面尤为明显——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与情感化互动,正在重塑教育、咨询等领域的服务模式。
物理世界的变革同样引人注目。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服务已覆盖全球22个城市,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单,累计服务超1700万人次。这项技术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更在重新定义“空间价值”:当通勤时间转化为可自由支配的生产力,城市空间规划与个体生活方式均面临重构。李彦宏在专访中强调,AI的价值创造集中于应用层,而非模型或芯片层。这一观点与百度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从昆仑芯、飞桨框架到文心大模型5.0,全栈技术链的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于上层应用的爆发。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转型的成效。百度AI搜索月活用户达3.82亿,慧播星数字人已实现商业化营收并加速出海,萝卜快跑在无人驾驶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数据背后,是AI从“可用”到“有用”的质变。与互联网时代的流量逻辑不同,AI应用的增长内核在于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例如,程序员通过文心快码提升效率,内容创作者利用数字人扩大影响力,知识工作者依赖GenFlow优化决策——AI正深度融入工作流,成为个体能力的“扩展舱”。
对企业而言,AI能力的内化已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李彦宏指出,企业需将AI上升至战略层面,系统性审视业务流程,让技术渗透至研发、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百度发布的自我演化智能体“百度伐谋”,便是在交通调度、金融风控等复杂场景中寻找最优解的尝试。这种转变要求组织将AI视为“神经系统”,而非孤立工具,通过技术赋能突破认知局限。
个体层面的变革同样深刻。当AI成为“原生能力”,普通人也能突破专业壁垒,成为“一人企业”或“创造力中心”。例如,用户可通过简单指令生成完整应用,或借助数字人完成多语言直播。这种趋势正在重塑就业市场与技能需求——未来,善用AI者将占据竞争优势,而技术素养将成为新一代劳动者的核心能力。百度世界大会展示的,不仅是一个技术公司的成果,更是一个智能红利普惠大众的时代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