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透露,我国正加快制定电池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旨在为固态电池领域建立统一规范。该标准将明确固态电池相关术语、分类及编码规则,将电池产品划分为液态、固液混合、全固态三大类别,其中"半固态电池"将统一更名为"固液混合电池"。
从技术原理来看,固液混合电池通过添加固态电解质材料提升性能,但仍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全固态电池则完全采用固态电解质,彻底摒弃液态成分。数据显示,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面临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双重挑战。行业预测显示,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实现示范性装车,2030年后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而固液混合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已加速市场化进程。
此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固态电池领域存在诸多争议。企业间对"半固态电池是否属于固态电池""液态成分占比标准"等核心问题存在分歧,部分企业甚至将固液混合电池以"固态电池"名义进行宣传。2022年1月,东风汽车交付的50辆"固态电池汽车"实际搭载的是赣锋锂业生产的固液混合电池;2024年4月,智己汽车推出的"超快充固态电池"经供应商确认也属于半固态范畴。这种命名混淆现象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依然存在,东驰能源展出的"准固态三元锂电池"等产品仍存在术语使用不规范问题。
针对行业乱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今年6月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离子传导必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该标准采用双重检测机制:首先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通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失重率<1%的定量检测(失重率指样品质量损失与初始质量的比值)。两项检测均达标方可认定为全固态电池,此举为技术分类提供了明确量化指标。
业内专家指出,团体标准与即将出台的国家标准将形成互补,通过规范技术分类与命名体系,帮助企业精准定位产品特性,引导消费者理性认知。这不仅能遏制借固态电池概念进行市场炒作的行为,更有助于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随着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之争有望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