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航天史上即将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预计在2026年11月13日成为首个与地球相距达到一光日的人造物体。这一距离意味着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天的路程,而探测器以当前速度仍需一年多时间才能将信号传输延迟延长至完整的24小时。
目前,“旅行者1号”已飞行48年零2个月,距离地球约169.5个天文单位(AU),是首个突破太阳风层顶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探测器。地球发出的信号抵达其当前位置需23.5小时,而按其每小时61,198公里的飞行速度计算,探测器正以每年增加约0.5光时的速度远离地球。天文学家通过模拟数据推算,当探测器抵达距地球259亿公里的位置时,将正式达成这一历史性突破。
该探测器的能源系统采用钚-238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预计可持续运行至2030年代初。尽管能量耗尽后将失去科学探测能力,但其主体结构仍会继续穿越太阳系边界的奥尔特云。这片由冰质天体构成的广阔区域被视为太阳系的引力边界,短周期彗星可能源自其内部散射盘,而长周期彗星则来自外部球状区域。根据最小估算模型,探测器可能于300年后抵达奥尔特云内缘,但完全穿越这片区域仍需约3万年时间。
在漫长的星际旅程中,“旅行者1号”将保持相对完好的状态。太空环境并非科幻作品中描绘的小行星密集区,探测器在穿越奥尔特云期间遭遇撞击的概率极低。NASA科学家指出,探测器最终将脱离太阳系引力束缚,在银河系中持续漂行数十亿年。其携带的镀金铜质唱片记录着地球文明的声音与图像,成为人类向宇宙投递的“时间胶囊”。
关于探测器的未来轨迹,天文学界存在不同预测。主流观点认为,约4万年后“旅行者1号”将接近M型主序星Gliese 445,届时两者距离将缩短至1.7光年。这颗质量约为太阳三分之一的恒星,目前距地球约17,000光年,而在相遇时其与地球的距离将缩减至3.5光年。另有研究提出更精确的估算,认为接近事件可能发生在44,000年后。探测器还可能在30.3万年后接近主序星TYC 3135-52-1,距离约0.965光年。
从概率学角度分析,航天器接近恒星的频率与太阳系相当,平均每5万年会与一颗距离1秒差距(约3.26光年)以内的恒星擦肩而过。不过,由于天体运动存在不确定性,更精确的预测仍面临挑战。科学家强调,探测器被恒星引力捕获的可能性极低,其与恒星发生碰撞的时间尺度远超宇宙当前年龄,这意味着“旅行者1号”将在黑暗深空中继续书写人类探索的传奇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