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南航“天宫杯”创新盛宴:无伤智造、“在轨工匠”共绘科创蓝图

   时间:2025-11-15 01:53:0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四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近日落下帷幕,70项聚焦前沿科技的创新成果展开激烈比拼。这些项目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覆盖空天飞行器、能源动力、智能机器人、先进材料等十余个尖端领域,展现了青年科研者的创新活力。

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的制造难题被“匠心‘孔’铸”团队攻克。该团队研发的“放电-电解无伤智造技术与装备”项目,首创放电-电解复合加工方法,实现了孔壁零损伤、高效率、低成本的突破。传统电火花加工会在叶片气膜冷却孔壁留下“隐形疤痕”,导致微裂纹引发疲劳断裂,而新技术通过“先锋爆破手”与“精细修复师”的协同作业,让“爆破”与“修复”同步完成,解决了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火箭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关键部件,加工效率提升显著,成本大幅降低。

在空间站运维领域,航空学院团队推出的“两足空间桁架机器人”引发关注。这款机器人通过智能夹爪的交替固定与释放,能在复杂桁架结构上自主爬行,宛如“在轨工匠”。其设计兼顾低能耗与高覆盖范围,单爪固定时可完成拧螺丝、换设备等精细操作,双爪移动时则能运输物资、巡查检修。团队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使机器人具备快速适应新任务的能力,为中国空间站的长期运维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面对卫星信号失效的导航困境,自动化学院团队研制出高精度多源融合自主导航系统。该系统将惯性导航、卫星导航与天文导航深度融合,构建“导航备份大脑”。其核心设备“星敏感器”通过拍摄星图匹配,可实时计算载体姿态。团队突破三项关键技术:新型天文定姿算法减少了对可见恒星数量的依赖;基于因子图的多源融合方法解决了信号异步问题;高度集成的车载平台实现了传感器信息的稳定整合。目前,该技术已在地面平台验证,未来可应用于无人驾驶及空天飞行器,为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提供保障。

据介绍,“天宫杯”竞赛已举办14年,累计吸引800余支队伍、4000余名研究生参与。往届获奖项目中,不少已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最高奖,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本届竞赛特别邀请产业教授参与评审指导,将真实产业问题与市场需求直接带入校园,助力创新成果更具应用价值。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