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健康状况良好,标志着此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这一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为之振奋,胜利的旗帜再次在东风着陆场高高扬起。
此次任务原本计划于11月5日实施返回,但因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轨期间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为确保航天员安全,任务不得不推迟。这是自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载人航天时代以来,首次因外部因素临时调整飞船返回计划。空间碎片,又称太空垃圾,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其中,尺寸小于10厘米的被称为微小碎片,数毫米大小的碎片撞击就可能对航天器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威胁舱内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据估算,目前1-10厘米的空间微小碎片约有5万颗,而1厘米以下的碎片数量更是高达1.3亿颗。由于光学望远镜和无线电雷达的探测能力有限,这些微小碎片难以被完全追踪。
面对太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推迟返回计划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必要选择。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意外,更是一次实战化的应急演练。近年来,近地轨道区域的空间物体急剧增加,包括卫星、火箭上面级、失效航天器、解体碎片等,对航天任务构成严重威胁。国际空间站也曾多次因碎片威胁进入“避险就位”状态。例如,2021年11月,俄罗斯反卫星试验击毁的“宇宙1408卫星”碎片云穿越轨道平面,国际空间站七名航天员分别进入龙飞船和联盟号,持续待命约两小时。
神舟二十号任务推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对飞船进行全面仿真分析和试验,开展安全性评估;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新的返回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测试和联调联试。从关键产品状态判读、质量确认,到着陆场返回综合联演,天上、地下全方位行动,确保任务万无一失。自执行空间站任务以来,长二F火箭采用“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模式,为航天员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此次,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返程,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也已准备就绪,随时可择机发射,为后续任务提供支持。
此次任务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科研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从空间站长期驻留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到突破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中国航天人始终以攻坚克难的姿态,推动技术进步。他们还独创了“归零”管理方法——技术归零要求“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管理归零强调“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这一方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航天事业接连失利后的痛定思痛,如今已成为应对挑战、实现绝地反击的关键。
2021年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前夕,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距发射不到3小时时发现压力值参数异常,发射被迫推迟。面对质疑和压力,试验队员和研制人员以“归零”精神,24小时连轴转,在极端环境下摸排故障,最终在9天后成功发射。此次神舟二十号乘组平安归来,正是中国航天人实干、创新精神的延续。目前,下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正在研发中,面对技术迭代和新的挑战,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表示,仍将坚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理念,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