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一个显著变化正引发行业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性能门槛大幅降低。曾几何时,传统燃油车领域中,百公里加速进入3-4秒区间的车型,往往售价高达百万级别,性能车因此成为少数人的专属。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如今,二三十万元的新能源车型便能轻松实现3秒级的百公里加速,甚至部分5米级中大型SUV也能达到5秒左右的加速水平,性能的普及化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鲜明标签。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一项征求意见稿引发了热烈讨论。该意见稿提出,建议将车辆启动后的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限制在5秒以外。这一举措的初衷,源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因性能过强导致的安全隐患。部分新手驾驶者因对车辆性能不熟悉,上车后猛踩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引发事故。工信部希望通过此规定,抑制车辆起步阶段的动力输出,为驾驶者提供更充足的适应时间,从而提升行车安全。
然而,这一征求意见也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担忧:是否会因此削弱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优势?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车辆默认状态虽为5秒以上的加速模式,但用户仍可手动切换至高性能模式,并需自行承担相应后果。这意味着,高性能模式并未被取消,厂商仍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打造强劲性能的车型。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安全,又保留了性能的灵活性。

事实上,部分车企早已在起步安全方面进行了探索。以理想汽车为例,其L系列车型在起步阶段通过技术调校,即使驾驶者深踩油门,车辆也不会突然猛冲,而是保持平稳加速。这种设计不仅为驾驶者提供了反应时间,还有效减少了晕车等不适感。据统计,理想车型因起步失控导致的事故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证明了“舒适起步”模式的可行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征求意见若最终实施,无需担心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优势被削弱。车辆的整体性能仍得以保留,只是通过技术手段增加了操作步骤,防止新手驾驶者因操作不当引发危险。这种设计既兼顾了安全性,又满足了不同驾驶者的需求,体现了行业对用户体验的深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