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阿里旗下AI应用“千问”正式开启公测,这一动作被视为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又一重要落子。今年以来,阿里在AI赛道动作频频,从AI基建到淘宝闪购,再到此次千问App的公测,展现出其在该领域持续发力的决心。
千问App并非新面孔,但此次公测意义非凡。在阿里的C端产品矩阵中,通义千问此前并非核心“选手”,与冲在前面的夸克相比,存在感相对较弱。业务表现上,千问App上线后表现较为平缓,在时间上晚于百度,在市场声量上也不及豆包、元宝等产品,在一些机构发布的典型工具类AIGC应用排名中,成绩并不突出。
在科技巨头激烈争夺的AI赛道上,仅靠对标ChatGPT这样的名头,对通义千问和阿里来说远远不够。阿里对千问App有着更为实际且宏大的期待,希望它成为一个更大、更宽、更兼容的入口。“更大”意味着要突破夸克主要面向年轻用户的局限,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宽”体现在对阿里各业务线的整合以及对不同场景的适配能力;“更兼容”则是指能够打通B端与C端的连接。
从产品层面看,此次千问App的公测可理解为阿里对内部产品入口权属和业务边界的一次重新梳理。而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背后反映的是阿里在AI竞争中的战略考量。回顾今年,阿里在AI领域动作不断,年初,在发布自然季财报前,就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5月,又发布了通义千问Qwen3大模型。
如今,距离DeepSeek引发关注已过去近一年,AI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玩家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问答比拼,而是将目光投向下一个超级入口。对于阿里而言,在C端流量格局已被微信、抖音等占据的情况下,急需一个能够改写牌局的入口。过去,阿里多次尝试向内容和社交领域突围,但均未取得理想效果。而在AI时代,流量分配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千问和夸克能否承载阿里打造C端AI超级入口的野心,关键在于它们能否成为真正对“人人有用”的AI助手,而非仅仅作为阿里导流的工具。
当前,AI市场竞争异常残酷且激烈。尽管DeepSeek出道便崭露头角,成为AI超级应用市场的新势力,但大厂之间的竞争远未结束。AI迭代的紧迫性、市场份额争夺的胶着状态、商业模式的尚不成熟以及生态竞争中战略抉择的艰难,都在影响着当下AI竞争的走向。
无论是千问重新走上台前、豆包广泛出圈,还是元宝强势突围,要想让用户最终留存下来,考验的依然是AI与自身生态相结合的战略能力。在这场从大混战向超级应用精准商战转变的过程中,互联网大厂的AI竞争已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