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金融投资领域,有效市场理论与随机漫步理论犹如两座基石,深刻影响着众多投资者的决策方向。这两大理论紧密相连,其核心观点认为,股价已充分反映所有公开信息,这使得试图通过分析公开信息来战胜市场变得极为困难。由于新信息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股价变动也随之难以捉摸,短期内的股价走势近似于随机游走,短线交易和市场择时难以实现超额收益。
在投资实践中,基本面投资与技术面投资是两大主流方法。基本面投资聚焦于企业内在价值评估,通过剖析宏观经济指标、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财务状况等因素,判断证券的投资价值与合理价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便是其重要支撑。技术面投资则依据市场价格、交易量等历史数据,借助研究图表形态、技术指标和市场趋势等,预测证券价格未来走向,强调对市场心理和投资者行为的理解,以识别重复价格模式寻找交易机会。不少投资者采用基本面择股搭配技术面择时的混合策略,然而,若秉持有效市场和随机漫步理论,主动投资的意义便被质疑,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技术面分析,都难以长期带来超额收益,持有市场组合(宽基指数基金)获取平均回报成为更理性选择。
回顾历史,市场并非时刻有效,这是否意味着有效市场理论失效,主动投资可行?实际上,有效市场理论并非要求市场价格始终等于内在价值,而是指市场价格能迅速反映已知信息。尽管现代行为金融学指出群体心理和羊群效应可能导致市场价格长期偏离内在价值,但普通投资者难以利用信息差持续获利。未来价格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利用性”是关键,精准预测泡沫破裂时机极为困难,盲目捕捉可能因误判而损失惨重。数据显示,1950 - 2022年美国股市年化收益约10%,若错过每年涨幅最高的5个交易日,长期收益降至5%;错过20个交易日,收益则转为负数,市场关键涨跌集中在少数几天,普通投资者难以精准捕捉,频繁择时反而易错过关键节点。
市场“非有效”时期,往往是普通投资者易犯错之时。狂热时,因“害怕错过”追涨高估值资产;恐慌时,因“恐惧损失”割肉低估值资产,“追涨杀跌”行为导致长期收益跑输市场。而不择时的“消极投资”,凭借投资纪律有效对抗人性弱点,这并未与有效市场理念冲突,反而验证了其核心观点。
对于长期乐观主义者而言,笃定经济持续发展、市场不断成长,投资资本市场长期总体能获得正向回报,消极投资策略似乎契合其理念。那么,相对理性的悲观主义者是否还应投资资本市场?排除极端悲观情况,即便现实如悲观预期,一切投资化为泡影,但若现实稍好,投资仍能带来回报。全球多元化指数基金组合可抵消单一区域下行风险,参与其中或许是悲观主义者理性选择。
有人担忧,若全部投资者都消极投资,市场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将无法实现。实际上,这是一个极端假设。现实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总有人认为自己有能力主动择股或择时赚取超额回报,如股神巴菲特。消极投资建立在积极投资“主动定价”基础上,宽基指数成分股价格由积极投资者决定,积极投资实现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消极投资跟随结果,其资金流入成分股也助力市场资源配置,减少无效消耗和非理性资金错配。一个健全市场,既需要积极投资者“精耕细作”,也需要消极投资者“理性跟随”。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主动投资红海”中沦为“韭菜”,不如通过指数基金分享市场增长红利。市场活力源于积极投资者,他们凭借过度自信参与其中,让市场发挥价值发现与创造功能,可以说,没有投机者就没有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