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头部险企加速领跑,中小险企破局待解

   时间:2025-11-19 01:18:5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保险业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监管部门将治理触角延伸至非车险领域,推动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近日发布《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工作指引》,明确要求非车险业务全面实施"报行合一"制度,从产品备案、保费管理到违规惩戒形成完整监管闭环。这项被视为财险业第三次系统性改革的举措,标志着监管对全业务链条的治理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新规对企财险、安责险等重点险种设定分阶段备案时间表,要求保险公司报备的费率、手续费必须与实际执行完全一致。监管部门特别设置"见费出单"、高管问责等硬性条款,对违规行为实施停业整顿、高额罚款等阶梯式处罚。与五年前车险综合改革相比,此次改革对定价体系、渠道成本的穿透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直接指向非车险领域长期存在的"高费用换规模"痼疾。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达5140亿元,同比增长5.6%,但经营质量持续承压。责任险综合成本率高达103.6%,雇主责任险在建筑、化工等高危领域出现保费赔付倒挂,工程险保费增速下滑与赔款高增形成鲜明对比。更严峻的是,部分激进险种费用率长期超过40%,叠加极端天气、医疗通胀等因素,赔付波动风险持续累积。这种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背离,迫使监管层不得不祭出重拳。

改革核心机制延续车险综合改革路径,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费率、手续费率与实际执行的一致性管理体系。新规按公司规模设置差异化手续费上限:大型公司(行业前三)预定附加费率不超过30%,平均手续费率上限14%;中型公司(排名4-8位)对应上限为35%和16%;小型公司则分别为35%和18%。安责险因包含事故预防服务费,预定附加费率可适当上浮。这种分层设计既防止中小公司因成本约束骤紧引发市场震荡,又通过共保业务"就低不就高"原则遏制恶性竞争。

头部险企早已闻风而动。人保财险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山东、云南等地试点"见费出单"制度,同步推进企财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改造。平安、太保等机构紧随其后,调整节奏明显快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市场红利:2025年前三季度,人保、太保、平安三家非车险市场份额合计达57.1%,其中人保非车险保费同比增长3.8%至2230.63亿元。

改革对行业格局的重塑效应正在显现。监管构建的综合费用率等四项指标监管体系,叠加中小公司被动收缩态势,未来一年头部三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几成定局。但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利润结构的优化——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透露,车险改革曾使综合费用率下降4.3个百分点,若非车险改革顺利推进,预计费用率可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券商测算显示,这可能带动人保、太保、平安综合成本率分别下降0.9、0.8和0.2个百分点,对应承保利润提升76%、58%和16%。

不同规模公司的改革红利存在显著差异。企财险和责任险作为亏损重灾区,人保、太保相关业务占比高,改革受益程度明显大于平安。以2024年数据测算,若主要亏损险种实现扭亏,人保财险税前利润有望提升11%,太保财险提升16%,而平安财险受企财险持续盈利影响,利润提升幅度相对较小。这种分化态势或将加速行业分层,中小公司在新规则下寻找差异化生存路径的压力陡增。

回溯车险改革历程,2019年商车险附加费用率上限从35%下调至25%后,行业综合成本率改善4-5个百分点,头部险企率先实现稳定盈利。当前非车险改革正沿着相似路径推进,但涉及险种更广、渠道依赖度更强、赔付结构更复杂。2026年非车险利润能否触底回升,中小机构能否突破生存困境,仍有待市场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依赖费用驱动的增长模式已成历史,行业正步入以合规经营和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竞争阶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