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高空风能新突破:航空器如何“驭风而行”助力航空业低碳转型?

   时间:2025-11-19 02:46:1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高空风能捕获技术正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新焦点。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S1500浮空器在新疆完成首飞试验,这款采用气球构型的系留浮空器专为空中风能捕获设计,标志着全球首个兆瓦级商用浮空风力发电飞行器正式诞生。与此同时,由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牵头的"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也传来喜讯,其5000平方米的"空中捕获伞"启运内蒙古,将开展高空风能捕获技术测试。

这两类系留航空器虽形态各异,却同属高空风能系统(AWE)的飞行部分。与传统水平轴塔式风涡轮机(HAWT)和垂直轴塔式风涡轮机(VAWT)相比,AWE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其飞行特性不仅为风能利用开辟新路径,更可能成为航空业减排的重要方案。AWE技术通过空气动力(如动力风筝)或空气静力(如气球)设备直接捕获或转换风能,既可提供机械牵引力,也能转化为电力。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8世纪,英国发明家乔治·波科克曾用风筝驱动越野车,开创了风能利用的先河。

近十年来,AWE在发电领域的应用逐渐显现。随着能源需求增长,风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地面风能设备受限于气候和地理条件,仅能利用少量近地面风能。这促使全球多国将目光投向高空风能开发。AWE系统分为空基和陆基两种发电模式:空基模式将发电机安装在飞行器上,通过系留电缆传输电力;陆基模式则利用飞行器飞行产生的动力拉动地面发电机。从构型看,主要分为浮空器型(如系留涵道浮空器)和侧风风筝型(如固定翼无人机)。

浮空器型AWE中,系留气球可将发电装置送至高空,在风力持续时稳定发电;旋转气球则通过风力驱动产生动力。但这类设备需依靠气体浮力支撑重量,导致体积庞大、收放不便。侧风风筝型AWE采用软体或硬体风筝,通过特定飞行轨迹产生的空气动力运行,通常采用8字或螺旋上升轨迹,在线缆拉伸阶段捕获风能。这种模式在飞行器回收时需暂停发电,并消耗部分电能,因此需要平衡发电/耗电波动。部分系统还将小型涡轮机安装在固定翼飞机上进行空基发电,但额外设备和线缆增加了系统重量,降低了运行效率。

与传统地面风电相比,AWE系统具有显著优势。全球近地面可开采风能资源约428TW,而高空可达1873TW,是近地面的数倍。当前全球能耗仅为20TW,风能资源潜力巨大。2024年全球风能装机容量达1136GW,但平均日运行时间不足10小时,发电功率仅达装机容量的25%,反映出低空风能的不稳定性。AWE系统通过缆绳长度调整飞行高度,可选择风力充沛且稳定的区域,输出更持续的电力。其轻量化设计减少了材料需求,据研究,某AWE系统可比同等功率的HAWT减少超70%的材料用量,特别是取消了混凝土基座和钢制塔基,降低了生产端和运输端碳排放。

我国在AWE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2023年成立以来,迅速推出三款浮空风力发电系统(S500、S1000、S1500)。2024年10月,S500首飞至500米高空,稳定发电50千瓦,打破世界纪录;2025年,S1000飞行至1000米高空,发电功率达100千瓦,再次刷新纪录。最新产品S1500采用40米直径环形涵道,内置12台风涡轮机,可升至1500米高空,风能利用率较传统系统提升20%以上。该公司计划未来推出S3000、S6000、S9000型号,目标开采3000米至9000米高空风力资源,将度电成本降至火力发电以下。

中国能建也在高空风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承担的国家示范项目在安徽绩溪建成并网,利用伞梯组合型陆基AWE发电构型,在300米至3000米高空发电。2025年9月,该公司与临一云川联合打造的氦气球伞梯组合体在安徽绩溪建成,启运至新疆测试。该系统利用20米级氦气球将多个5000平方米做功伞拉升至3000米高空,通过碳纤维缆绳驱动地面发电机组,最大功率达1兆瓦。做功伞采用新型高强度芳纶纤维材料,仅重2.3吨,飞行依靠雷达和智能飞控算法控制,可追踪最强风层并规避航空器。该系统预计2026年批量投产,每年可减少4000吨碳排放。

欧美国家在AWE领域也进行了长期探索。美国Altaeros公司开发的浮空涡轮系统(BAT)曾在阿拉斯加进行商用小型电网应用演示,但后转向通信和国防领域。法国Wind Fisher公司研发的浮空器陆基AWE平台采用马格纳斯效应转轮,展现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在固定翼飞机型风筝发电方面,谷歌旗下Makani公司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虽因商业化路线遥远而关闭,但其测试数据激发了新一轮AWE项目热潮。德国Kitecraft公司采用相似构型设计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荷兰Ampyx Power公司则开发了水平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方案,并在海洋领域进行应用尝试。挪威Kitemill公司的垂直起降无人机采用陆基发电模式,螺旋桨仅用于起降,在空中飞行时不参与工作,系统运行周期的90%时间处于发电状态。

软体风筝领域同样活跃。德国SkySails公司开发的系留动力伞AWE系统已在2022年实现近100千瓦功率发电,其Venyo风筝装机200千瓦,KYO风筝装机450千瓦,最大飞行高度700米。法国Airseas公司利用航空技术开发的动力伞风筝"海翼"已为多家船运公司提供碳减排解决方案,其新一代1000平方米风筝帆可提供高达100吨的缆绳拉力。荷兰Kitepower公司的"鹰"型AWE发电风筝采用40至60平方米软体风筝,在10米/秒风速时平均发电30千瓦,最大功率达330千瓦,配备400度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然而,AWE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也面临挑战。作为兼具航空器和能源基础设施属性的系统,其管理需要航空与能源行业的交叉协作。未来AWE系统运行高度的提升将要求新的管理突破,包括空域规划、安全性审查和适航性认证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过程中逐步解决。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