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马自达近日以一场全球车趋势发布活动,向市场传递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信号。这家曾以传统合资身份立足中国市场的车企,如今正以“马自达全球新能源基地”的新定位,开启面向全球市场的征程。其首款出口欧洲的车型MAZDA-6e已实现万辆级交付,定价达4万欧元,较国内市场高出三倍;而即将于2026年登陆欧洲的EZ-60,则被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又一关键落子。

EZ-60的推出,标志着长安马自达在产品策略上的根本性转变。过去被诟病“配置吝啬”的马自达,此次在EZ-60上实现了“满配”突破:11.99万至16.09万元的售价区间内,搭载了行业首发的4纳米车规级芯片、26.45英寸5K一体式大屏、全球首款100英寸裸眼3D HUD,以及全系标配的零重力座椅。这种对标自主品牌的配置力度,使其成为新能源SUV市场中性价比的标杆之一。
配置升级的背后,是长安马自达对供应链体系的深度重构。与宝钢联合开发的1500兆帕冷冲压钢、2000兆帕热冲压钢,首次应用于EZ-60车身,使整车高强钢占比达86.5%。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直接体现在安全性能上——9月,EZ-60在“勇士之路”丙察察完成行业首个“整车碰撞/翻滚/浸水”连环挑战,获中汽中心“TOP Safety”顶级安全认证。长安马自达销售分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吴旭曦强调:“安全是马自达的DNA,所有驾乘愉悦都以此为前提。”
电池领域同样体现着合资品牌的严苛标准。EZ-60采用中创新航供应的电池,15分钟即可完成30%至80%的快充,性能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但更关键的是品控环节:马自达曾派遣日本专家团队赴供应商工厂,以“评选诺贝尔卫生奖”的严谨态度检查生产流程,甚至有白发专家趴地检查地面清洁度。这种“近乎偏执”的品质管控,确保了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长安马自达的转型,本质上是合资模式的一次范式革新。长安与马自达的双向赋能,叠加宝钢、中创新航、梧桐车联等顶级供应商的协同创新,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朋友圈”。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技术合作上——例如与宝钢共同开发新型钢材——更贯穿于研发、生产、品控的全流程。据内部人士透露,EZ-60量产过程中曾因供应商零部件质量问题导致产能延迟,但长安马自达坚持“宁可等待也不妥协”的原则,最终确保产品达标。
数据印证着这种坚持的价值:EZ-60的研发横跨全球多地,累计投入超百亿元,900辆样车完成900多万公里测试,覆盖数个国家,测试投入达行业平均水平的数倍。吴旭曦认为,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研发哲学,正是合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盲目追逐热点,所有技术路线都基于对全球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小米汽车的爆款与争议,到消费者对电池安全、车规级芯片可靠性的关注升级,市场正在从“规模竞争”转向“品质与信任竞争”。长安马自达的转型,恰逢其时地回应了这种需求:EZ-60不仅树立了新能源全球车的安全新标准,更通过“中国智造反哺全球”的路径,为合资品牌在新时代的生存提供了新范本。这场发布,或许会成为市场重新认知合资新能源价值的起点。



















